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为留住乡愁 六旬摄影师八年拍摄近百座四合院

2018-07-10 00:04:05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7月7日电 题:为留住乡愁 六旬摄影师八年拍摄近百座四合院

  新华社记者王迪

 

  程金玉在村民敬兴志的帮助下爬上他家的屋顶,完成一处古院落的全景拍摄(2016年4月摄)。新华社发

  如果不是因为一名叫程金玉的摄影师,很少有人会知道川北偏远农村还藏着近百座雕龙画凤、造型精美的明清四合院。八年间,为了寻找这些上百年历史的古院落,他走遍了四川省南充市最偏远的角落。

  “我在乡下看到老院子,心里就有一种沧桑感,感觉乡村文化正在消失,很可惜。如果我能用影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程金玉说。

 

  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的万天宫一角(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几天前,程金玉带记者来到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的万天宫,这是他曾经拍摄过的一个院子。手机导航只能到双桂镇,接下来司机先后找了两个村民问路。一个三十多岁的本地男子指了桥对面的方向,皱着眉说,“那里不好玩”。

  建于1791年、占地800平方米的万天宫如今门可罗雀。宽阔的庭院被满满一层青苔覆盖,一米宽的石板被隆起的树根截成两段。雨后的台阶如此湿滑,以致记者不小心仰面摔了一跤。除了55岁的看门人苟秋平和我们一车三人,再没有别的访客。

  但这里也曾热闹过。站在全木架结构的戏楼上就能遥望两侧的楼阁和对面的大殿,即使在下雨天,当年人们也可以在屋檐下欣赏戏台上的演出。四合院内到处都能看到以人物为主、颜色尚未褪去的精美木雕。

 

  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的万天宫(2015年11月摄)。新华社发(程金玉摄)

  苟秋平说,这里后来改成了小学和初中,他曾经在这里上学,当时六一节的演出、校长的讲话都会在戏台上办。自从2004年学校搬走,这个院子就安静了下来,只有周末偶尔有过去的学生或者附近村民进来转转。

  这已经是程金玉第四次来到万天宫。“比上次来又沧桑了一些,上次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青苔。”说的时候,他仔细环顾了一周庭院,难掩目光里的惋惜。

  生于山东省曹县的程金玉因工作辗转来到南充,并在这里退休。十几年的扶贫工作让他走遍了南充两百多个乡镇,工作和对乡土生活的亲切感让他把镜头渐渐转向了这里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折射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顽疾:只剩下孤独老人和儿童的乡村正走向衰落。

  “当地老百姓对这些建筑看得很淡,没有当一回事,随它慢慢消失。甚至有些地方垮了,垮了就被拆了。很多雕花都变得模糊,如果上去摸一下,就会发现木头都是松散的状态。”程金玉说。

  今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乡村记忆—南充四合院的故事》的摄影集,收入了43个四合院。一时间,这个消息在南充本地的社交媒体上广为转载。很多人留言说,没想过自己家门口竟然还有这样精美的建筑。

 

  南部县千秋乡的一位村民走出杜家庄园(2016年7月摄)。新华社发(程金玉摄)

  程金玉由此收到了不少电话:一个成都女商人说,她发现有张照片是自己的祖宅,以前没意识到它有多美。现在她打算把祖宅装修一番,以后可以做个旅游景点。也有人打电话来询问能否买下老宅,作为艺术品收藏。

  “农村的精神在哪儿?依我看,能激起我们共同记忆的,就是这些院子。它们值不值得保护,政府要出面鉴定。如果不值得保护,可以向社会拍卖。值得保护,就要该修复的修复。”57岁的摄影爱好者袁浩说。作为司机他和我们一起去了万天宫。

  程金玉希望这些充满怀旧气息的美丽照片能引起政府重视,让这些院落得到更充分地保护和修缮。“这些院子不应该这样垮下去。” (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