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书里瞥见百年前的成都繁华

2018-07-05 22:20:2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成都通览》

  《林中丞书信集》

  《蜀语》

  探秘成都图书馆特色馆藏

  位于成都文翁路上的成都图书馆,环境古朴素雅,书香温润。

  这里收藏着古籍近2万种8万余册。其中,包括数量可观的地方文献,它们见证了古蜀文明的繁荣发展。这些古籍,都面向公众提供阅览服务。只要凭借身份证登记后,便可在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进行阅读。

  日前,记者走进成都图书馆,探秘其特色馆藏。

  □本报记者吴梦琳/文郝飞/图

  A

  珍宝

  《成都通览》

  看点:成都第一个民间报社出版的晚清成都的百科全书

  关于成都的本土文献,不得不提清末成都文化名家傅崇矩编著的《成都通览》,该书约70万字,涉及晚清成都方方面面,可谓当时的成都的百科全书。

  成都图书馆馆藏《成都通览》,是最早的版本,出版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傅崇矩本是当时简阳人,青年时期随父迁居到成都。他创办了成都第一个民间报社——成都通俗报社,《成都通览》正是这个报社所出版的。”成都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肖娇娇介绍,《成都通览》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成都的历史沿革、地理气候、风俗人情、城市风貌、市井生计还有产业发展等等,甚至还详细列举了当时外国人在成都创办的产业以及居留所等等,包罗万象。例如,关于成都的小吃都有好几页,其中本地糖食就有30余种,从中足以看出,百年前的成都十分繁华兴盛。

  除了用文字记录外,《成都通览》中还有不少精心作的手绘图。例如“成都七十二行现相图”,就通过图画来展现当时成都的基层劳动者,包括至今仍存在的行当如收荒人、理发担等,也有一些早已消失的职业,例如收字纸的人。“中国素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当时写有字的纸是不能乱扔的,要收集起来在字库塔等这些指定的地方统一焚烧。”肖娇娇说。

  在《成都通览》中,还穿插着一些其他内容,例如由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历代历史大地图》等等,这也正是如今报纸、杂志中广告的最初形态。肖娇娇说,傅崇矩作为成都本土文化大家,除了创办报纸,还创办了成都第一家阅报公所,免费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报纸提供给公众阅览,这也正是早期的图书馆形态。

  B

  珍宝

  《蜀语》

  看点:我国现存最早的区域性方言的著作,里面不少词语沿用至今

  在地方方言中,四川话可谓别具一格。明代遂宁人李实所著的《蜀语》,收录了500余个词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区域性方言的著作。

  “李实一生颇为传奇,曾中进士做官,刚正廉明,后隐退,长期寄居吴县,也就是在那里完成了《蜀语》的撰写。”肖娇娇介绍,如今《蜀语》单行本已失传了,成都图书馆馆藏的《蜀语》是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所刻刊的《函海》中的一种,也是至今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

  《蜀语》成稿于湖广移民入四川之前,忠实地反映了明代的四川方言的原貌,不仅有注义,大部分词条通过同音词、反切的方式进行了注音,因此也成为后来专家学者研究四川方言沿革的重要文献史料。清朝初期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四川方言也开始发生不少变化,分化出不同系统。记者在书中看到,其中不少词汇和语音至今仍在巴蜀地区广泛沿用。

  “谓人形短曰矮矬矬”“鼻塞曰祝”这些词汇,如今活跃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十分生动亲切。肖娇娇介绍,《蜀语》收录词条包括器物名称、人物称谓、语气助词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四川的风土人情。

  C

  珍宝

  《林中丞书信集》

  看点:写于多种色彩的薛涛笺上,极具艺术美感

  在成都图书馆馆藏古籍中,有一套《林中丞书信集》,可谓十分独特。其中收录的清代咸丰年间林中丞(本名林肇元)担任贵州巡抚期间手书的43封书信原稿,均写于薛涛笺上,且有玫红、浅粉、鹅黄、嫩绿等多种颜色,十分精美,极具艺术美感。

  记者看到,成都图书馆馆藏的《林中丞书信集》,分为三册,是由后人对信纸进行装订而成,除了林中丞的手稿外,还有7封他人的回信,其中一册,还是装裱在一本稿本上。

  薛涛笺据传由唐代蜀中才女薛涛以“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清雅精致,风行一时,在很长时间里被文人雅士所追捧。林中丞书信所用薛涛笺,为清代仿制,虽然距今已有100余年,但大部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并未褪色。

  “作为当时的贵州巡抚,林肇元官职不低,而书信集中与他往来的,也大多是当时贵州、云南等地的任上要员,其中多人在《清史稿》中都有传记。”肖娇娇说,信件内容涉及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农业、民俗等,从书信内容来说,这本书信集,也十分具有史料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