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心城区42座下穿仅2个短暂积水 成都做了什么?

2018-07-04 22:29:2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前天,罕见大雨突袭成都,成都市紧急启动汛期应急响应。昨天,降雨过程强度明显减弱,出境断面河道水位逐步回落。

  记者了解到,在2日的暴雨中,中心城区42座下穿隧道仅两座出现积水。

  还有一处在建工地在防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月大道改造工程,5座下穿隧道和全长约5.7公里长的路面均未积水。

  这场大雨过后,成都市排涝系统经受住了考验。

  1 提马力

  成都市更换水泵80多台

  点位:海洋公园下穿隧道

  7月3日,天府大道环球中心附近的海洋公园隧道排水系统运转正常,并未出现积水。

  据悉,在2日的暴雨中,中心城区42座下穿隧道仅两座出现积水。

  “下穿隧道通行情况和平时基本没什么区别。”在海洋公园下穿隧道泵站,市排管处隧道管理科工作人员张泽慧告诉记者,前天暴雨期间,海洋公园下穿隧道排水系统运转正常,并未出现积水。

  据悉,除了海洋公园下穿隧道,中心城区42座下穿隧道仅两座出现短时积水。其中位于民兴路的龙潭E线隧道,是由于挡墙被铁路边沟大量来水冲垮,致使隧道出现积水。而豆腐堰隧道为了保障铁路建设,拆除了部分旧泵站设施,而新泵站还未完全形成,造成了积水。经过抽排,两处隧道都恢复了交通。

  张泽慧告诉记者,成都下雨的时候,大家一般都是赶着回家。而他和同事们则会着急地赶往分散在成都各处的下穿隧道。“尤其是旁边有大树的隧道,生怕落叶把水篦子堵了,水来不及排走。”张泽慧说,一下雨,42座隧道都会有专人24小时值守。遇到落叶较多,水篦子堵塞来不及清理的时候,工作人员会直接把水篦子撬起来,让水可以及时排走。

  除了工作人员,在硬件方面,2015年到现在,下穿隧道已更换了80余台老旧的水泵。同时,从2011年开始,将放置在隧道内的控制设备上移隧道外的泵站内。目前除少数位置受限的下穿隧道,其他大部分隧道控制设备已经完成上移。

  另据记者了解,成都市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在今年底前建设调试完毕。届时,工作人员将拥有“千里眼”,可以远程监控无人值守的泵站,解决目前各个泵站互为孤岛,通过电话联系的现况。(记者林聪 实习记者马钊)

  2 巧设计

  排水系统融入“海绵”概念

  点位:日月大道改造工程

  前日,大雨突袭成都,其中遭遇了大降雨量的城市西部,有一处在建工地在防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月大道改造工程,5座下穿隧道和全长约5.7公里长的路面均未积水。成都商报记者昨日来到在建工地上,工程承建方成都建工集团路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揭开了工地“安全渡雨”的秘诀。

  提前疏通的外围干线排水管道和与道路改造同步进行的排水系统升级,是“安全渡雨”的原因。建工路桥公司董事长王翔告诉记者,在4月28日汛期到来之前疏通、清理外围干线排水管道是一项充分的准备,给防汛提供了保障,但功劳更大的应归于道路排水系统升级。“道路老干线的改造完成了80%,并且投入了使用,同时我们还新修了8条共计5公里的临时排水系统供工地排水。”

  硬件之外,100多人组成的防汛队伍也提供了多一重保障。“作为交通道路,我们还安排了130人交通协管员在各路口负责交通疏导,分3班24小时值守。”

  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也为前日工地的防汛突出表现提供了“助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们融入了一些‘海绵城市’的概念理念。”王翔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已建成的人行道与路面交界处开出了不少线型的长孔,以便沥青路面上的雨水能及时下漏到土壤里。“这融入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工作人员指着正在修建的道路绿化带告诉记者,4米宽的中央绿化带和2条2米宽的侧分带充当了长条形小公园的作用,“我们把两边混凝土围栏设计得略高于土壤,这将有利用雨水通过土壤渗透至地下,补给地下水,同时也能防止雨水溢出到路面上形成积水。”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对于基建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新的理念需要被运用到建设过程中。”王翔说。(记者尹沁彤 摄影记者王红强)

  3 透水路

  新型沥青路实现雨水入地

  点位:马鞍北路

  近日雨水不断,而在马鞍北路开铺子的程先生,却“很奇怪”地发现,即便是在大雨期间,路面也少有积水,雨一停,路面就不见水迹了。记者从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管理处了解到,这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这条路刚刚在上月改造完成,铺设了OGFC透水沥青路面。

  在马鞍北路,记者看到了正在铺装的透水沥青施工现场。这条路一半已经完成铺装,一半尚在施工阶段。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同样的降雨条件下,两段路呈现出两种状况:一半完全没有积水,而另一半有多片积水。 在施工路段,记者看到路两边人行道路沿下,安装了一根直径为30厘米左右的排水管。这根水管每隔15厘米有一个直径两厘米的小孔。“道路要铺两层,下层是6厘米厚的不透水层,而上面是透水沥青面料。铺装完成后,雨水渗下来,就沿着不透水层流到道路两边,的沟槽里,然后流进水管,排到雨水管网。简单说,这种路面实现了水在地下流。”

  据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成都市开始在全市着手试点OGFC沥青铺设工作。今年五城区将有15条道路进行OGFC的铺装试点。试点一般选择主干道、次主干道。目前,青羊区金阳路、金凤路、蜀辉路、黄苑街,未铺筑;武侯区董家湾正街、董家湾中街、董家湾东街、长城东一路、红牌楼北街一巷,未铺筑;锦江区锦兴路、岳府街,已完成铺筑;成华区建设路、长融街、长融西一街、万年场横街、杨东路四线,已铺筑3条;金牛区的马鞍南路、马鞍北路、恒德路,正在铺筑试验段。(记者 李秀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