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这个大凉山深处的基层党支部获《人民日报》关注

2018-06-29 22:29:3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从曾经的泥巴房,到如今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补齐基础短板为先、发展特色产业为本、推进移风易俗为要,齐心协力脱贫奔小康。6月29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到来之际,这个大凉山深处的基层党支部获《人民日报》刊文关注。

  6月29日《人民日报》09版截图。

  从西昌出发,驱车一路向东,沿着蜿蜒起伏的公路前行1个多小时,一座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

  迈步进村,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通村入户的硬化路,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一应俱全,光纤网络畅通……谁能想象,这里曾经“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泥巴房、吃的是粗粮”。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火普村视察脱贫情况,看望慰问彝区贫困群众。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彝家村寨,脱贫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住上好房子,脱贫攻坚强基础

  火普村172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8户,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天深知,“住上好房子”是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然而,想要打响这“脱贫第一炮”,并非易事。就拿易地搬迁选址来说,既要考虑到科学安全,又要尊重群众意愿,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好心没办成好事”。

  办法总比困难多。火普村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和每片土地。综合考虑群众居住安全、致富增收、生活配套等多种因素,最终在山腰处确定了集中安置点。

  “说干就干,既要干得快,还要干得好!”马天在开工仪式上说。这边施工热火朝天,村党支部动员全村党员和社员代表,组成志愿服务、监督施工、协调保障三支工作队,充分调动了村民安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6年10月,全村贫困户搬进了新房子。“共产党卡沙沙(彝语,意为辛苦了,谢谢),让我们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因病致贫的曲木烟尔坐在自家新房里,激动得老泪纵横。

  房子建好了,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还跟不上,首当其冲的就是手机没信号。马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支书吉色次哈一道,几次协调争取,终于在村里建起了一座通信网络基站。“现在好啦,再也不用爬上山坡‘找’信号了!”贫困户吉地尔子掏出手机跟在外地打工的儿子通话,幸福欢乐溢于言表。

  产业来“造血”,群众增收路更宽

  火普村的土地耕种,历来都是同土豆、苦荞联系在一起。发展新产业,村民们不敢想。对他们来说,与其憧憬一个不确定的富裕,不如守住当下可见的温饱。

  谋划全村产业发展,村党支部定下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思路有了,对口帮扶昭觉县的绵阳市涪城区,为火普村带来了资金和项目。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很快确定了以“种养”为主的产业发展项目。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推动项目,党员干部忙前忙后,步履不停。

  2017年,火普村成立涪火专业养殖合作社,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西门塔尔基础母牛95头、基础母猪74头,采取“借牛还牛”“借猪还猪”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代为饲养,权责分离、利益共享。

  种植业方面,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棚羊肚菌、高山草莓。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大棚、种子和技术指导,承包给愿意带头发展产业的党员、群众代表,通过“个体参与+模范带头”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受到了依托集体发展的巨大优势,更加积极参与到村产业发展中来。

  “我们这里种的羊肚菌品质高,卖得特别好。”正在大棚里学习技术的党员吉列次子告诉记者,按目前市场价格,新鲜羊肚菌每亩产值可达1.8万元以上。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发展产业,2017年火普村户均增收1.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00元,今年可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不仅靠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而且在发展当地特色农牧产业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并获得收益。村党支部根据需要,又规划了30亩土地用于秋冬羊肚菌种植,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规模效应。

  精神富起来,党建引领“四好村”

  “白天烤太阳,晚上看星星。物质要脱贫,精神更要富起来。”马天坦言,长期的贫穷落后导致村里社会风气差、陈规陋习多,这也成为火普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拦路虎”。

  如何激发村民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火普村党支部抓好精神脱贫的关键。

  “三会一课”、党建月会、农民夜校……村党支部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政策和措施。同时,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参加合作社、带头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带头养成生活好习惯、带头遵纪守法、带头移风易俗,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改变当地高额婚嫁礼金等陈规陋习,火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等形式,党员干部主动介入,推进厚养薄葬、治理高价彩礼。支部抓党员,党员带群众,在村民心中真正树起了一面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旗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坚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是火普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火普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以补齐基础短板为先、发展特色产业为本、推进移风易俗为要,齐心协力创造美好未来。

  投身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脱贫奔小康之路,火普越走越宽,步伐也越来越快。(记者 宋豪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