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 垃圾车不再做“洒水车”

2018-06-27 21:50:4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年初通过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写入了“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也为成都市民勾勒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一美好愿景。在专家的解读中,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方向,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也意味着,成都,不仅要有更高、更美的城市建设标准,也要有更细致、更精准的城市管理标准。

  垃圾中转滴漏、人行道地砖松动、共享单车乱停影响城市美观……这些城市生活的细微之处,往往成为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短板”。立志“美丽宜居”的成都,如何提标准、补短板?近期,记者行走成都大街小巷,感知成都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个细节。

  6月26日凌晨4点,毛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武侯区城管局汽车队的一员,他主要负责将辖区内经过压缩处理的生活垃圾转运到40公里外、位于龙泉驿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

  上车之前,毛师傅照例检查了下转运车的车身状况。乍看起来,这辆车和普通垃圾转运车没什么差别。“你看这儿,多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毛师傅指着车身侧面的一条管道告诉记者。

  生活垃圾在运输途中的污水滴漏现象一直是固废处置中的难题。这套污水处理系统,就是成都市武侯区南桥村垃圾压缩中转站想出的解决之道。

  A

  困扰

  垃圾车变“洒水车”

 

  “南桥村垃圾压缩中转站主要采取的是竖式压缩的方式。”站在高大的压缩平台前,武侯区城管局汽车队副队长肖宜甫讲解流程:密封罐竖立放置在平台下方,数吨垃圾被填充到罐体里并进行压缩,填满、盖紧后,密封罐又被放平“躺”到转运车的车厢上运走。

  污水滴漏的烦恼就出在后盖上。由于目前生活垃圾还没有进行严格分类,其中的瓜果皮等都含有一定水分,压缩后容易渗出污水。而这些密封罐主要是为了防止垃圾抛洒,并不是专门为了运输污水而设计的,在运输过程中,污水往往就会顺着后盖的缝隙渗漏出来,滴落在车辆行进的路面上。

  这种情况在成都各垃圾中转站不同程度地存在。肖宜甫介绍,目前成都很多中转站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水平压缩方式,对比竖式压缩而言压力更大,压缩后垃圾的水分相对较少,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运输途中的污水滴漏问题。

  瓜果大量上市的夏天,垃圾水分含量更高,变质发臭更快,这个烦恼也尤其明显。甚至有周边居民抱怨,垃圾中转车变成了“洒水车”,洒的还是臭水。

  B

  尝试

  从“沥水”到“导流”

  为了堵住落到城区路面上的一滴滴污水,武侯区城管局汽车队没少想办法。

  起初,他们增加了后盖密封胶条的更换次数和后盖的校正次数。但因为要装卸垃圾,后盖开关频繁,很容易变形,加上污水对密封胶条也有一定腐蚀作用,这个办法往往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根治”。

  后来,他们又尝试了一个“笨办法”:装运好垃圾后,将中转车在洗车场内停放一两个小时,“先沥沥污水”。但这里平均每天要运输1300吨以上的垃圾,“沥水”让运输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垃圾中转站并没有配置专门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后续处理也成了烦恼。

  堵不住,沥不干,能不能换个思路,不让这些污水落地?汽车队找来中转车的维修厂一起商量,经过反复讨论,两台样车于去年底改造完成:后盖缝隙下方加装了一条集水槽,末端的导流管通往车身侧面一个容量足有50公斤的污水收集箱中,箱体下方是一个自动阀门,“车开到填埋场,我在驾驶室一按开关,就可以把污水排出来了。”毛师傅说。

  目前,车队的44台车已经全部完成改装。“没确切统计过,但沿途反馈来看,污水滴漏的情况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肖宜甫说。

  C

  思考

  从“排污水”到“去污水”

  转运的烦恼暂时改善,但要真正减少垃圾的含水量,还需从源头上下功夫。肖宜甫说,目前国内的垃圾分类做得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对塑料、纸张及金属物品的回收利用,“含水量最多的生活厨余垃圾并没有做单独处理。”

  肖宜甫所思考的“特殊处理”,国外国内都有探索。国外,如美国,不少居民家中都备有厨余处理机,可以将含水量较大的果菜皮等厨余粉碎后冲入污水管道;国内,如广州,已开始向部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发放可滤水的垃圾桶,以控制厨余垃圾水分。

  在成都,一些民间社会组织也在进行有益探索。去年3月,成都首个小区公共区间进行混合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示范点,在青羊区王家塘12号院正式实施。通过好氧堆肥方式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成肥料,用于小区的日常绿化所需。

  官方层面亦有思考和行动。已经出台的《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明确将餐厨垃圾单独列为一类进行收集。同时还提出了垃圾源头减量的具体要求:到2018年底,成都全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减量率(人均)达5%,明年提高到15%。(记者蒋君芳夏丽莎)

  【相关新闻】

  “花园塔”:让餐厨垃圾变花肥

  6月26日下午14时,走进成都市锦江区点将台路55号院,恍如进了一座小花园。“自从有了‘花园塔’,厨余垃圾不再堆在院子里,变成了小区种植蔬菜和绿植的花肥。”小区居民冯先生说。

  冯先生口中的“花园塔”,是一个直径40厘米、约60厘米高的分层圆桶,种上植物看着就像塔一样——在圆桶中间的管道里,菜叶果皮等餐厨垃圾封闭腐烂发酵后成为最好的肥料。据了解,2016年上半年,在锦江区一家社会组织的帮助下,点将台路55号院小区居民开始了“花园塔”的探索之路。“‘花园塔’每次可投放2至3斤厨余垃圾,每周投放2到3次,每月可消耗10到20斤厨余垃圾。”点将台路55号院工作人员周俊安介绍。

  据介绍,目前已有100多个“花园塔”投放在锦江区的水井坊街道辖区,直接参与人数达400余人。接下来,该项目还将铺开,让更多人都能认领花园塔,让厨余垃圾得到再利用。(记者张明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