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探寻大熊猫野生种群复壮密码

2018-06-15 22:28:0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首次论证出野生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需求为114.7平方公里

  ●首次发明了具有宽度的大熊猫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设计方式,并设计了四川省14条大熊猫生境廊道

  ●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的科学基础,为野化放归提供了操作指南

  项目组成员开展野外监测调查。 张泽钧供图

  5月30日,“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晚,项目组的12名组员中大部分人再次相聚成都。

  从2000年到2016年,长达16年的时间里,项目组成员踏遍川陕甘三省野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的密码,被徐徐揭开。

  成果之丰

  大体摸清 野生种群习性

  研究发现,大熊猫的作息规律白昼活动率强于夜间,与原有研究发现明显不同

  16年时间,项目组揭开了哪些密码?

  “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进一步摸清了野生大熊猫习性。”项目组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张泽钧介绍,项目组廓清了诸多此前学界对于大熊猫的错误认知。例如,大熊猫一直被认为是晨昏性动物,喜欢在夜幕降临或破晓之前朦胧光状况下进行活动,类似蝙蝠、刺猬等。而研究发现,大熊猫的作息规律白昼活动率强于夜间,与原有研究发现明显不同。

  而从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保护与复壮角度来看,项目组主要取得4项成果。

  首先,系统揭示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境需求特征。主要为,不同季节影响大熊猫生存环境选择的因素不同,雌、雄大熊猫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利用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此外,不同区域内,影响野生大熊猫生存环境选择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其次,从繁殖资源与食物资源角度,揭示了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发展的限制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首次论证出野生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需求为114.7平方公里。

  再者,构建了圈养大熊猫放归的评价体系。结合研究发现提出秋季为放归最佳季节、放归雌性大熊猫等具体举措。

  最后,首次发明了具有宽度的大熊猫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设计方式,并设计了四川省14条大熊猫生境廊道。在此基础上,初步摸索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生态适应圈选址方式与设计技术。

  “生境廊道能维系不同种群野生大熊猫的交往,可以避免种群近亲繁殖和孤岛化。”省林业厅野保站站长杨旭煜表示,此前,四川公认的大熊猫生境廊道是9条。而项目组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细化了廊道的认定与管理方式。

  探索之艰

  翻山越岭 追寻野生大熊猫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存在诸多习性差异,不能拿圈养的去推断野生的

  原始森林里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艰辛。

  “我们差不多跑遍了所有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项目组成员之一、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杨志松参与了项目全程,见证了16年来的点点滴滴。

  第一道难关,是项目组成员的沟通与协调。12名成员主要来自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单位不同、所在城市不同,“我们基本都要授课,或从事其他科研工作。”张泽钧说,过去的16年,组员们只能分组、分时段作战。

  第二道难关,则指向现实。“野生大熊猫不好找,不能拿圈养的去推断野生的。”张泽钧的老师、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介绍,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存在诸多习性差异。因此,项目组必须要翻山越岭追寻野生大熊猫。然而,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人烟罕至、环境相对恶劣,项目组成员必须要忍受深山密林的孤寂和后勤给养补给的困难。“喝一口凉水,啃几口干粮,或直接睡到山上,这是常态。”项目组成员戏言,项目组人人都有参加《荒野求生》的实力。

  加之,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且活动极其隐蔽,如要追踪观察其习性,可谓难上加难。“能不能碰到野生个体有时候要靠运气和耐心。而且它是肉食目动物,有一定的攻击性,尤其在发情交配和产仔育幼季节更是如此。”省林业厅野保站相关负责人坦言。

  张泽钧还记得,2008年3月,他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追踪两只野生大熊猫争夺“恋人”时,被一只体重超过100公斤的雄性野生大熊猫“驱赶”。

  “这只大熊猫刚打败了情敌,很亢奋暴躁,攻击性很强。情急之下,我爬到一棵树上。它就在树下吼叫。”张泽钧说,或许是这只大熊猫最后认出他不是“情敌”,在树下徘徊一阵后离开了。“它走的时候,我一摸身上,都湿透了。”而这样的野外观察,是项目组每人必做的功课。

  影响之深

  重新定义 野化放归操作指南

  目前,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泸欣”已实现野外产仔,“张想”已彻底融入野化生活

  这些成果,有哪些意义?在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次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的科学基础。特别是明确了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区域、流程等细节规范,为野化放归提供了操作指南。

  位于雅安市石棉县的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唯一投入使用的野化放归基地,正是得益于项目组成果与理论的应用。

  “两大关键数据表明,栗子坪有能力也应该容纳更多的野生个体。这里栖息地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种群个体数量远远低于40只。”项目组相关专家表示,从整体上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处于两大山系的中间地带,加之与距离此地最近的凉山州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仅有一条拖乌山廊道相连,“如果廊道断了,很容易形成孤岛。放归能强化两地的种群交流。”

  项目组的建议,很快被决策部门采纳。而科研成果的应用,还体现在具体的放归环节。

  “比如在放归性别选择上,项目组的成果就很有借鉴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如今,放归野外的大熊猫基本为雌性。这是因为与雄性相比,雌性个体可直接参与繁殖,对种群复壮的效果更为显著。此外,雄性大熊猫需要抢夺交配权,很容易和已有种群发生冲突,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更可能被当地种群所接受。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泸欣”已实现野外产仔。另一只放归雌性大熊猫“张想”,最近一次现身地是冶勒自然保护区。这表明,“张想”已彻底融入野化生活。“这些都印证了项目组的理论。”持续放归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攀升。

  “我们致力于大熊猫科研的终极目的,就是保护与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胡锦矗说,在圈养大熊猫繁育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当下,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大熊猫真正的家园,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张泽钧则表示,“应从食物、产仔洞穴、乔木层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可以主动采取一些人工干预措施,提高野生大熊猫幼仔存活率并进而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从而促进大熊猫种群复壮。(记者王成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