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以更有力量的文学铭记汶川

2018-05-21 21:25: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灾难文学要让读者体悟到:地震、洪水、瘟疫等带来的苦难既是每个受难者个体的伤痛,也与我们每一个同类紧密相连。如此方能为人类面对灾难储备心理能量,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不断斗争的历史,自然灾害早已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母题。

  十年来,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既表现山崩地裂带来的苦难,也记录人们抗灾救灾的众志成城。体裁既有小说、诗歌,也有散文、戏剧。数量上更是令人惊叹,据不完全统计,仅诗歌就有二百余家刊物发表了一万多首,出版诗集一百余种。

  曾几何时,一些文学创作远离人民大众和现实生活,处于一种与广大民众精神失联的低迷状态,汶川地震让文学得以重新拥抱当下现实生活,激活内在创作能量,凸显文学的审美救赎功能。这些作品谱写英雄壮歌,传达生命至上理念,表现科学救灾精神,关注心灵伤痛和心理重建。汶川地震文学有力地提振了文学精神,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新气象与新格局。

  汶川地震过去十年了,有关这场灾难的文学作品还在陆陆续续地出版。检视这十年来的创作,集中感到尚有两大缺憾。

  一是创作陷入模式化困境。一些作品的情感体验、思想主题和语言表达给人似曾相识、千人一面之感。抗震救灾过程中,孩子废墟下读书、英雄教师舍己救人、子弟兵奋勇救灾的新闻感动了无数人,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一些创作者不自觉地丢掉了自身主体性,在视角、表达上缺乏文学个性。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作为血浓于水的同胞,面对巨大灾难,我们都是“汶川人”,但作为文学创作的“这一个”,作品只有视角独具、思想独到、表达独特,才体现创造的不凡价值。

  二是缺乏沉淀,情感思想失之浮浅。“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认为感情浓烈时是不宜作诗的,“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尤其专业文学创作,不同于普通民众的情感抒发,需要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和意蕴开掘。许多创作者没能沉潜下来去观照审视灾难而急于表达,使得作品无法穿越灾难的表层迷障,只是停留在事实表象铺陈和直白抒情上,造成同质化表达、俗套语言的大量堆砌。面对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伤痛,面对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如果不能诞生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且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对于汶川地震,文学该如何表现才能不失重?我认为灾难文学的创作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去记录和渲染灾情,描写地震灾区真实情景只是文学创作的第一重境界,作家还应该有更高境界追求,表现灾难重压之下人们的勇敢抗争,用文学力量显现生命的崇高与尊严。甚至还需要再往前进一步,通过灾难思考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在思想层面进行更加独到深远的探索。

  地震、干旱、洪水、瘟疫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注定要面对的苦难。文学书写既要抚慰伤痛,更要抵抗对灾难的遗忘,去言说创伤与抗争,让读者体悟到灾难既是每个受难者个体的伤痛,也与我们每一个同类紧密相连,从而为人类面对灾难储备心理能量,建构起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文明。这是文学的重要责任与价值。

  汶川地震十年过去了,对这场灾难更具经典意义的文学书写,也许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