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美丽公园城市如何建?多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2018-05-12 21:01: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5月11日举行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仪式暨公园城市规划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定义“公园城市”、如何规划建设公园城市,提出了真知灼见,为下一步我市公园城市研究方向提供了有力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首席顾问专家吴志强:
希望提炼“成都模式”
形成国家标准
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公园”+“城市”的简单叠加,公园城市的含义是“一公三生”——“公”是指要有公共参与性,“三生”是指生态、生活、生产。“生态很好理解,生活就是群众生活,包括就医、就学等等要便利、便捷;生产是指城市要具有永续动力。”他表示,公园城市是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新时代的城市新模式。公园城市具有新时代思想内涵,具体来讲第一是具有新时代之“新”,第二是具有新发展理念之“新”。公园城市理论的思想精髓是“大美之城,大公之本”。
他说,公园城市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关系、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公园城市把自然和人工环境结合起来,并使得自然环境具有的持久性、空间连续性和优美生命形式,亦成为城市的主要特征。
如何引领成都迈向“公园城市”之路?吴志强建议分“全域增绿、全绿提质、全方为民、全面永续”四步走。“未来的公园不会是城市中带围墙的花园,城市将成为公园。”他说,在“全面永续”方面,措施一是将全市公园化,打造成都公园综合体。公园是一个尺度亲密且能激发各种互动的公共空间领域,它不仅仅意味着休闲,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被理解为能行使“城市”功能的复合体,即所谓公园化的城市。措施二是打破城市与公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公园与成都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关联——公园城市,即公园与城市紧密交融,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公园和城市浑然一体,城市里面到处有公园的影子,公园里面也有城市的功能布局;城市本身如同公园,具有清新怡人的优美环境和丰富有趣的游憩空间;公园系统包裹整个城市,承载着市民安居乐业的日常生活。措施三是将公园作为城市活动的举办舞台,开展丰富的市民活动——不再仅关注“公园”自身的内容与形式,而是寻找一种弹性的系统作为开放的框架,去适应随时空变化以及城市日新月异的活动、事件和内容。
吴志强建议,建设公园城市,要采取颠覆传统的公园和城市截然分开的设计手法,通过让景观作为组织城市领地和容纳、安排复杂城市活动的载体,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和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并以此作为一种弹性体系,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变化的可能。吴志强还提出,希望成都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形成国家标准,具体模式包括城园一体化、人人参与、以公园为导向的城市开发、中央公园区、智慧公园等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毛其智:
建设公园城市
就是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
毛其智认为,公园城市应该首先研究在现有条件下,什么样的居住工作密度更好、更合理。这里面就包括公园绿地占比多少、交通如何组织更合理、公共服务配置应该是何种模式等问题。“公园城市并不是专门做公园,而是要如何把人居环境做好。”他表示。
●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副主席,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宋彦:
公园城市建设
应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空间规划问题,还涉及建设实施、城市治理等多个方面;公园城市的建设要将规划设计落地,需要公共政策做支撑。”宋彦表示。她认为,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很大的公共资本投入,不能只依赖政府财政,还应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很高兴看到成都在行动计划中,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下一步建议将这些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在空间和时间上将工作内容予以落实。”她建议将智慧城市、大数据等管理模式融入公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
要探索公园城市
投资建设的市场化
徐林建议,公园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建成区,为更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公用生态空间,这样在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方面起到的作用更大。而在公园的空间分布上,不同城区、不同密度的区域,要做出不一样的安排。另外,要探索引进市场化的机制,尝试公园城市在投资建设、维护运营上的市场化运作。
●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设计部:安德鲁·拉德
期待“成都经验”
应用到全球其他城市
谈到公园城市,安德鲁·拉德毫不掩饰他的惊喜之情:“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全新项目。”
对于公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安德鲁·拉德认为,虽然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和体系探讨阶段,但他对这个项目的未来发展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希望成都能总结出经验,供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城市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