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脱贫攻坚看凉山:山高路未远 水长业兴旺

2020-10-29 10:01:5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透过云层,俯瞰横断山脉的东北缘,峰峦叠嶂,河谷幽深。这里,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起伏的地势,蜿蜒的山道,陡峭的悬崖。全州6.04万平方公里面积,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大自然给凉山州留下了壮美的风景,也给这里的人们生产生活设下了天然的阻碍。

从阿布洛哈村俯瞰金沙江大峡谷。人民网赵祖乐摄

世居凉山山区的彝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族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加上山高路难、物资匮乏,种种原因叠加,导致了当地贫困的发生。2013年底,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其中凉山州就超过88万。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的一员,目前凉山州还有7个县300个村整体没有脱贫,是四川乃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走进四川凉山,看这里的贫困户如何“百米冲刺”,跑完战贫最后一程;看已“摘帽”的乡民如何稳中求进,迈向小康新征程。

打通脱贫路,搬出大山摘穷帽

“路通了!”隧道贯通的消息一出,挤在悬崖边上的村民欢呼起来,出村要爬3小时山路的日子过去了!

说起通路的场景,阿布洛哈村的每个人都难忘当日的激动心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四川就被贴上路难行的标签。路不通,很大程度制约着边远山区老百姓的日常出行与脱贫致富。位于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的阿布洛哈村便是其中典型。

2015年11月,未通路的阿布洛哈村旧貌。人民网朱虹摄

2020年9月,通路后的阿布洛哈村新颜。人民网赵祖乐摄

阿布洛哈,彝语意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世世代代居住在悬崖边上的村民,想要出山,得沿陡峭山路步行3个小时,才能抵达山外的公路。修一条公路,从村里直通山外,是村里人长久的愿望。

要脱贫,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一条条通村公路修到了四川各地的山村里,也在2019年修到了阿布洛哈村。2020年5月26日,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公路全线贯通,阿布洛哈村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

与通村公路一起修建完工的,还有安置房和升级改造的电网水管。散居山间的村民们搬进集中安置点的两层小楼,用着统一配发的电视、洗衣机,有了冲水厕所,舒适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吉列子日抱着建设家乡的淳朴愿望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子日说,如今村里种起了包括脐橙、芒果、魔芋等多个品种在内的经济作物。他和所有村民都盼着,有一天这些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能顺着这条路,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各地。

从阿布洛哈村往北,在崎岖的山路行驶5个多小时,便到了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所在的山脚下。

阿土列尔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悬崖村”。几年前,落差达800米的山崖上,幼童们背着书包攀着藤梯出入“悬崖村”的图片影像,让这个村子闯进大众视线。

“悬崖村”的困难和阿布洛哈村相似,症结在路。17条藤梯构成的“路”不安全,也不能支撑全村人的生活生产发展所需。

藤梯不安全,那就让它变安全;现有环境不利于发展,那就创造新环境。

从山脚下仰望“悬崖村”钢梯。人民网记者彭博摄

一根根钢管搬上悬崖,一条2500多级的结实钢梯从村里铺设到山脚;一栋栋有着浓郁彝家特色的新房在县城安置点拔地而起,搬出大山的梦想随着砖墙的垒砌一点点成为现实。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80多公里外的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新房,开始山外的新生活。

没有路,就修路;难出行,就搬迁。几年下来,对面临类似困难的贫困群众,凉山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万多户、35万多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0%。搬进新居,村民们住得更安心,过得更舒心,对脱贫致富的未来也更有信心。

航拍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沐恩邸社区。人民网赵祖乐摄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来自大山深处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接下来的重点。”在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沐恩邸社区支委书记石一阿西告诉记者,沐恩邸社区依托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厨师、电焊、彝绣等各种就业培训,还利用现场招聘会、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截至今年9月已帮助2854名搬迁群众就业。

新社区发展风生水起,旧村落也不甘落后,走起了旅游开发的路子。年轻人搞起网络直播,借助互联网宣传“悬崖村”;年长的村民开起小卖部,计划把旧屋改造成民宿。村里第一个开小卖部的某色伍哈说,“以前下趟山都难,现在路好了,住进了新房子,奔小康的信心怎么能没有?我现在天天就想着怎么把日子越过越好。”

走稳发展路,巩固成效不返贫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

凉山的母亲河——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河长326公里,流域面积11150平方公里。发源于凉山州冕宁县北部,流经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安宁河谷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这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位于安宁河谷北端的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红色革命老区,“彝海结盟”遗址所在地。

秋日阳光尚好,天气微凉。村民阿说瓦格坐在自家院里,陪着老伴儿晒太阳。院前的菜地里,几畦蔬菜和数十株波斯菊生机勃勃。

院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上面清晰地印着:“计划脱贫时间,2016年;巩固提升时间,2017年—2020年。”

彝海村村民阿说瓦格的全家福,大幅背景是旧房,右下角背景是新居。人民网高红霞翻拍

阿说瓦格,64岁。家里曾经条件不错,养着数十只羊,温饱不愁。2006年,老伴突发脑梗。治病和长期的药费开销巨大,阿说瓦格不仅卖掉了全部的羊,还背了债,陷入因病致贫的困境。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阿说瓦格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村里按政策给办了低保。有了政府兜底,再借助各种帮扶政策努力生产,阿说瓦格家在2016年底顺利脱贫。2017年彝海结盟新寨建成,阿说瓦格和其他村民一起,离开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搬进红瓦黄墙的彝家新居。

马强,退伍军人。2013年10月放弃在陕西西安做得蒸蒸日上的生意,回到老家彝海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奔康,一干就是7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定点帮扶下,村里有了宽敞的道路、完善的设施,教育和医疗条件也不断提高。2016年,全村11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这下日子过得有盼头了。”阿说瓦格说,如今医保减轻了老伴的药费负担,儿子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儿媳妇在景区公益性岗位干起保洁,月收入1500元。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了固定租金收入,又养了2头猪、19只鸡,日子越过越好了。

航拍彝海结盟新寨。人民网赵祖乐摄

“脱贫后,村民思想上已经有了转变,知道自己去规划未来。如今,村子刚有了一点起色,不能搞砸。”马强说,目前彝海村依然处于脱贫后的巩固提升阶段,要确保村民脱贫不返贫,产业发展是关键。“下一步,村里要依托彝海景区和彝海结盟新寨,全面做好旅游接待,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发展花椒等经济林木种植;完成合作社农产品的商标注册、质量认证,打造一批扶贫产品。”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20万。对于已脱贫的人来说,“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在已脱贫的地区,扶贫干部们还在继续忙碌着,规划着怎样因地制宜把村里的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不返贫更富裕。干部队伍的新生血液也成长起来,接班续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我今年37岁,再干一届,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村里现在已经培养了五六个大学生、后备干部,下一步就把舞台交给年轻人,让他们去发挥。”站在彝海结盟纪念馆最高处的台阶上,想象着村里未来的模样,马强露出欣慰的笑容。

千万条小康路,舍得下力就能富

9月,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的枇杷林,枝繁叶茂,一片生机。

年过7旬,已是安享晚年的年龄,但74岁的王天才老人和他73岁的老伴儿,却闲不下来。老两口种了一百多株枇杷,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问及累不累,老两口笑呵呵地说:“不累!不做活路(方言,即不干活)病就出来了,做着活路身体好点,没得啥子病。”

高丰村村民王天才家2018年新修的房子外景。人民网高红霞摄

在老人的记忆里,2005年以前的高丰村,主要经济作物只有玉米和水稻,不贫困也不算富裕,村里人一直在找可以致富的产业。2005年,一次偶然机会,有村民发现外地枇杷价格高,大家便起了种枇杷的心思。

和王天才老人一样,高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种枇杷的人,也是第一个靠枇杷发家的人。

“我这个人从小就想过好日子。”站在高丰村观景台上,俯瞰郁郁葱葱的枇杷园,杨再平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往事。

当年,高丰村邀请四川省农科院谢红江教授来村实地考察,谢教授发现这里光照强、水源充足,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枇杷。听了谢教授的话,杨再平准备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换成枇杷,却遭到父母的反对。

“我父母觉得种枇杷太冒险,地不种粮心不踏实。”杨再平说,经过反复沟通,父母跟自己定下三年之约:如果三年后种的枇杷不赚钱,就将枇杷全部挖掉,换回水稻和玉米。

立下“军令状”,杨再平带领40余户村民试种枇杷,在谢红江教授手把手的精心指导下,试种成功了。不止杨再平的父母改变了想法,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枇杷种植行列。

乐跃镇党委书记银德志说,高丰村的成功转型也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枇杷种植。如今,以高丰村为中心的德昌万亩枇杷产业园区逐渐成形。高丰村依托枇杷种植,又陆续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办家庭农场,新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和枇杷、桑椹采摘园等,在2020年1月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

不缺致富路,只要肯实干。如高丰村因地制宜改种枇杷一样,一系列依托凉山优质资源发展的特色产业,承载着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希望,在凉山6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蓬勃发展。

德昌县螺髻山下的德州镇大坪村,50亩石榴基地内,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等待采摘;永郎镇光伏农业产业园,大棚里的农作物、花卉生机盎然,棚外的太阳能将阳光转换成“真金白银”。

葡萄园内村民们正在分拣成熟的阳光玫瑰葡萄。人民网王洪江摄

100多公里外的冕宁县,石龙镇民主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已经成熟,被一辆辆卡车运向全国各地。“村里的土地不够种”成了“甜蜜的负担”,村党支部书记邓邦平说,村民又在周边乡村流转了2000多亩地,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复兴镇建设村,这个数年前因千万现金分红而出名的凉山“华西村”,如今已是3A级景区。建设村村委会主任朱宗虎说,村子正在做“最美长征路”的申报立项,把长征中重要的节点、战役元素融进道路建设。届时,游客可通过与冕宁县城红军广场相连的步道和自行车道进入建设村,边走边追忆红军长征如何取得胜利。

清晨,阿布洛哈村,吉列子日目送孩子们乘上客运班车去县城上学,期待在他们中出现本村第二个、第三个大学生。

午后,沐恩邸社区,彝族绣娘们坐在社区的彝绣工坊里开始刺绣。工坊外,老人们惬意地晒着太阳,看顾着在附近玩耍的孩子。

傍晚,彝海结盟新寨,阿说瓦格的儿媳结束景区的工作,回到红瓦黄墙的新居,和两位老人一起吃饭,拉扯家常。

日出日落,在一天天的努力奋斗中,凉山的各个村落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正一步步演变成现实。2019年,凉山州1个县(市、区)、2个乡镇、32个村跻身四川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榜单;2020年,等待摘帽的7个县300个村已做好准备,迎接新的身份。

未来,凉山人的幸福生活,会像五彩凉山一样,绚烂多姿。(罗华 彭博 唐嘉艺 高红霞 李平 朱虹 姚媛 邸敬元 万能 王洪江 赵祖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