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瓦曲银饰回响大凉山

2020-10-29 10:01:25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10月28日电题:瓦曲银饰回响大凉山

新华社记者李力可、王曦

29岁的曲木小洛从父亲曲木阿且手中接过家里的银饰活计,他将成为这个瓦曲银匠大户的下一代传人。

曲木一家生活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坐着成昆线上的绿皮火车在凉山州越西县普雄站下车,搭车5公里便来到了乐青地乡瓦曲村。

村子藏在山窝窝里,却是大凉山“银饰第一村”。“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瓦曲银饰”的俗语,证明这个村子高超的银饰加工水平。

曲木家院中有两座楼,一座飞檐斗拱的彝乡瓦房,一座有着高大罗马柱的小洋楼,东西方建筑风格形成强烈反差。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除了午饭时间,曲木一家和六七名村里的贫困户都坐在小院中制作银饰。

“咔嚓、咔嚓、咔嚓”,头顶黑色头饰上彩色的英雄髻随着脚踏板的节奏摆动,身穿黑色镶花开襟彝装的曲木小洛坐在一台打链机前,熟练地将银线导入机器,另一头,一根工整精致的银链被机器快速加工出来。谈起工艺繁复的银饰,他眉飞色舞,掐下一段银线,摆弄起来。

“这道工序叫折丝,过去银匠要手工把银线打成圈、焊起来,一个个打出银链,用于下一步手工加工,费时费力,有机器后效率高多了。”虽然引入了现代工艺,但彝族银匠的心依然平静。制作传统彝族银饰要用到各类工具100余种,折丝、美工、串连,为了让银饰和先辈做出的一样,大部分工序依然需要银匠手工完成。

抓住银饰加工的机会,曲木一家和村里的银匠大户们早早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银匠家中传来的“银铃声”,同样也启发了驻村第一书记唐开清。

“村里种过半夏、百合,养过鸡鸭,效益都不好。如果贫困户加入银饰加工业,肯定能增收。”唐开清想到,但银饰的制作手艺过去都掌握在有实力的银匠大户手中。

唐开清发现,村里20名党员中有15名是做银饰加工的,而曲木阿且就是一名老党员。“让贫困户到党员家中当学徒,学手艺、挣工钱,一样能脱贫。”唐开清到曲木阿且家中拜访,曲木阿且立刻表示愿意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并吸纳几十名村民加入加工作坊。

走进工坊,55岁的贫困户曲木古日正专注地工作,她用嘴咬住银线,双手上下翻飞,很快便做好一个头饰。“像这样的头饰,我每天能做十五六对,收入100多元,家里买米、买饲料的钱都是做工赚来的。”

有了众多贫困户学徒,曲木一家的银饰产量越来越大。“购置了机器,才满足了作坊对银链的需求。”曲木阿且说,这几年他家生意经营得不错,今年克服疫情影响,销量逐渐回升。

“今年6月,我们成立了传统银饰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85人。合作社专门拿出资金,对社员进行银饰加工培训,减轻银饰加工大户培养学徒的成本。”唐开清说,2016年年底,瓦曲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瓦曲村年加工银条超过3万公斤,从事银饰加工的家庭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