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甘孜州炉霍县88个贫困村和83个非贫困村携手进入农业园区

2020-10-28 09:06:3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飞地产业园区,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思路建起的蔬菜大棚基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海 雷倢

  国庆节后,甘孜州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的蔬菜大棚基地内,朗吉、曾兴蓉等附近的村民正忙碌着采摘高原小番茄,之后熟练地包装和装车。“每天我们这里都要运走上万斤小番茄,多的时候达到两万斤,基本上一年365天不断货。”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志华说。

  “这里每天采摘的番茄收入中,也有我们一份。”距此30公里外的泥巴乡次郎村第一书记陈旺告诉记者。

  两个相距30多公里的村,如何搞同一个蔬菜大棚?炉霍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亚玛里初介绍:“脱贫攻坚中,我们在甘孜州率先探索‘飞地园区扶贫’模式,斯木镇蔬菜基地里300个蔬菜大棚中有259个覆盖了全县88个贫困村和83个非贫困村。”

  资源分布不均 探索建起飞地园区

  斯木镇吉绒村,平均海拔3800多米,鲜水河流过这片土地,这里是炉霍县少有的地势平坦的宜农区域,适宜大规模建设蔬菜大棚。

  “通过招商引资,2015年我们在这里种植大棚蔬菜。”王志华表示,当初看中了这里,一方面当地群众有吃菜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这里日照好、昼夜温差大,土地、水、空气非常洁净,特别适合种植高端蔬菜。

  与吉绒村相比,泥巴乡次郎村则完全不一样:耕地较少,且大多数坡度都在30度以上,不适宜耕作。同时,交通还极为不便,不在干道上,从一个自然村到另一个自然村最短距离也在5公里以上。

  亚玛里初介绍,炉霍县贫困村88个,贫困户2364户10019人,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优势都不明显,脱贫产业需要载体,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怎么办?他们探索出利用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模式。

  这样的思路也有产业基础:之前王志华所在的鲜水源公司已在此进行了3年多的蔬菜大棚种植,30多个品种的蔬菜长势良好,销售喜人。

  从2017年开始,炉霍县3年投入资金1.69亿元,新增大棚259个,覆盖88个贫困村和83个非贫困村。“我们利用鲜水源的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建起飞地园区进行深度探索。而企业也通过规模效应来实现市场占有,这是一种双赢。”亚玛里初说。

  打好高原特色牌 小番茄成“抢手货”

  10月,走进吉绒村的蔬菜大棚内,温度一下子升起来,甚至有一些夏天的感觉,与大棚外的冷雨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这里的番茄,不仅品相好,而且甜度特别高,比内地的要高4%-6%,完全可以当作小水果来吃。”王志华顺手摘下几个,请记者品尝。

  “大棚里种有黄瓜、茄子、海椒、西葫芦、西红柿等大路菜,最多的就是小番茄。”王志华介绍,因为小番茄的经济价值更高,除每年向炉霍县本地供应80吨左右的新鲜蔬菜外,300个大棚中有280个大棚都用来种植小番茄。每年产500万斤小番茄,发往成都、珠海、广州、上海等地。“小番茄我们卖出价是8-11元/斤,在成都超市可以卖到20多元/斤。”王志华介绍,他们同时还与伊藤、盒马、金果园合作进行线上销售。

  300个大棚的基地,在给吉绒村等附近的村子带来流转土地收入的同时,也吸引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168名当地村民就业。

  “以前我家种青稞,辛苦一年,10亩地收入3000多元,现在将土地租给公司,一年收入5000元;加上老公在公司配送蔬菜,一月收入5000元。加起来我们两口子每年有七八万元收入。”对于在家门口挣到的收入,曾兴蓉非常满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这个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和83个非贫困村的“飞地园区”,已实现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元。

  “飞地园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以村为单位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将全县贫困村纳入产业园,实现了不同村组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发展。”亚玛里初介绍,未来5年,炉霍县将力争建设蔬菜大棚1000个,并配套启动冷链仓储中心、生态菜籽油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建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