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将非遗文化“软实力”变成脱贫奔康“硬支撑”

2020-10-23 09:20:1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9月10日,壤巴拉非遗传习所的一位画师正专心绘画。

  9月10日下午,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塘村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30岁的更滚坐在靠窗的画架前,全神贯注地描画着一幅唐卡;妻子俄吉坐在画室另一角,同样专注地粘制堆绣唐卡。

  “以前我在家放牛,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名画师。”见记者来访,更滚夫妇热情起身相迎。

  从一字不识的牧场放牛娃,到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唐卡代表性传承人,更滚人生轨迹转变的背后,是当地助力农牧民脱贫增收的探索之路,是壤塘县将非遗文化“软实力”发展成脱贫奔康“硬支撑”。

  一个故事

  学会画唐卡,放牛小伙过上好日子

  蓝天白云下,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主体建筑周围,一幢幢独立小楼拔地而起。“这是我们高原的画家村。”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余海庆介绍,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集文化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居住生活于一体。创业园里除唐卡、藏香、藏药等传习所,还规划建设了285幢民居,其中78幢免费提供给优秀非遗传承人入驻,传承当地传统技艺。

  更滚夫妇入驻的民居,在六区第三幢,房子上下两层,共300平方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靠画唐卡赚钱,还能住上免费的大房子。”更滚说。

  更滚是壤塘县尕多乡尕多村牧民家出生的孩子,从小帮家里放牧。他很喜欢读书,还曾偷偷跑到学校看别人怎么学习,但因家庭条件限制,一直没有上学机会。16岁那年,他得到家人支持,到当地唐卡传习所学习画唐卡,命运从此改变。

  唐卡传习所不仅有实操课,还开设了藏、汉文化课,更滚在这里学会了画唐卡、国画和简单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在传习所老师带领下,他多次走出壤塘,前往上海、北京等地交流学习。

  “现在壤塘画唐卡的很多,画国画的很少,我想在唐卡国画绘画方面有所突破。”说着,更滚从柜子里拿出一大摞证书。其中,有“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唐卡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作为优秀毕业生,目前更滚留在传习所工作,每月基本工资3000元,加上唐卡销售提成,每年收入有十几万元。更滚说,“以前我是什么都不懂的放牛娃,是脱贫攻坚改变了我的命运,以后我会一直把唐卡画下去、传承下去。”

 

  远眺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一条路径

  非遗保护传承,3000余农牧民受益

  壤塘意为“财神的坝子”,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14年初次识别,全县共有44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3.3%;贫困户215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5.3%。

  但壤塘县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是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有以觉囊唐卡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壤塘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把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创办非遗传习所、建设文化产业园等,持续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县有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等47个非遗传习所。

  走“非遗+旅游”之路,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壤塘县打造集非遗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文化脱贫奔康于一体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目前,47个非遗传习所中,已有20余个搬进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在该创业园壤塘觉囊唐卡传习所大画室,记者看到20多名画师正专心绘制唐卡。传习所管理人员依柔介绍,这些画师和更滚一样,都是传习所第一批毕业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到传习所学习前,有的人甚至一字不识,经过七八年的文化知识和唐卡画技学习后,现在每人均能独立完成唐卡创作。

  “描好后要给买家过目,待买家同意后,才能开始画。”25岁的藏族姑娘俄尖措正用铅笔描一幅唐卡,她是众多画师中的一位,家住上壤塘乡仁棚村,家中兄弟姐妹4人,因为妈妈、奶奶长期生病,家庭经济困难。一个偶然机会,俄尖措进入唐卡传习所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现在,她是壤塘县“县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绘唐卡每年可以给家里增收六七万元。妹妹冬珠姐看到姐姐的变化后,也到创业园陶艺传习所学习,希望能改变将来的生活。

  “创业园将来不仅是文化传习地,更是旅游目的地、脱贫奔康示范地。未来这里将会打造成4A级景区。”壤塘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不仅“富”了群众脑瓜子,更“富”了群众钱袋子。截至2019年底,壤塘县已累计完成44个贫困村退出、2105户10121人脱贫的减贫目标。目前,壤塘全县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通过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拓宽了增收门路。(周琳 记者 刘春华 徐中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