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创新驱动发展 且看广东攻略

2017-05-19 12:11:52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发布者:看广东谷勇点击量:

 0519A3b001.jpg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全球领先,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都离不开“大计算”。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艾森网广东消息:砥砺奋进的五年

牢记嘱托 广东实践

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中心工作报道工作室

特别出品

华为、大疆、广汽、美的……如今,提起最著名的广东企业,不再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而是以创新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在改革开放之初以三来一补闻名于世的广东,已悄然转身。

经过五年的砥砺奋进,广东已全面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国第二,拥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接近2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在移动通讯技术、基因组、超材料、干细胞、中微子等多个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全球领先。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广东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创新驱动如何体现,广东又探索出怎样的独特路径?本报记者从前端投入、产出绩效、创新平台这三大国际通用指标出发,剖析广东将技术创新与市场相结合,实施动能转化的新攻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 通讯员周伟、叶青、陈宏

2016年,广东技术自给率71%,接近美、德等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2016年,广州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823家,增速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之首;净增量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二,仅次于北京。

截至2016年年底,广东专利申请受理量首次突破50万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85个百分点。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55581件,居全国第二;全省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量分别达203609件和146477件,均跃居全国第一;全省专利授权量259032件,居全国榜首;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8480件,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创新驱动战略课题组认为,广东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率先步入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广东以创新驱动构筑发展新动能,主要有四大亮点。

创新驱动4大亮点

1

企业的创新地位突出。强烈的企业创新意识和充沛的创新投入,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全球技术竞争力知名企业的同时,也培育出一大批在细分行业市场不显山露水的单打冠军,形成了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的创新生态群落。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广东明确提出既要星星,也要月亮,在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大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行普惠型产业扶持和科技扶持政策,采取了包括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放企业创新券等诸多为中小企业创新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一批大企业,起到创新带动火车头作用;大量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形成协同合作,发展了集群式创新。

2

构建灵活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金融、创新三链条融合。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首先体现在重视建立立足市场、服务企业的地方技术服务体系。21世纪初开始,广东就持之以恒地推动市场化导向的区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其次,致力发展科技金融,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破解技术孤岛”“产业旱地问题。通过积极探索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创新,已建立包括创业投资、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融资体系。

3

发挥开放优势,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广东开放格局已经从早期单纯的技术资本引进转移到高效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上,以此对接国际技术前沿,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近年来,广东加速在全球的创新布局,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广东企业参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跨国并购300多起。

4

新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一方面紧抓高科技企业培育,另一方面打造技术服务体系,从辅助中小企业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推动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优势凸显

从行业分布看,电子信息领域2054家,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746家,高技术服务领域674家,生物与新医药领域457家,新材料技术领域409家,以上5技术领域涵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1.5%

目前,广州已建有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综合性高技术产业6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

前端投入:粤企研发投入高

90%研发经费来自企业

科技创新有投入才有收获,R&D经费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自主创新水平的主要指标。广东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投入,过去五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根据省科技厅统计数据,2012年,广东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7%;到2016年,这一比例首次突破2.5%,升至2.58%,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有分析认为,这一数据标志着广东已经越过研发投入强度“S曲线的上拐点,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全新阶段。与此同时,广东研发人员规模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2012年,广东全省R&D活动人员62.91万人,至2016年已突破70万人。

与京津冀及长三角相比,广东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拥有全国最舍得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群体。在广东,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创新成果也产自企业,企业已真正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主体。强烈的企业创新意识和充沛的创新投入,不仅培育出诸如华为、大疆、广汽等一批具有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还在珠三角产业集群中培育出一大批在细分行业市场不显山露水的单打冠军。

说起R&D,不能不提广深。深圳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是中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在南山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6%。广州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也呈现出一股迅猛态势:根据国家火炬统计初步结果,广州高新技术企业2016R&D投入约占全市R&D投入的69%

产出绩效:高新高质高自主

技术自给率71% 接近美、德水平

过去五年来,广东的技术自给率稳步攀升:2012年,广东技术自给率为68%2016年,这一指标升至71%,接近美、德等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与专利相关的多个数据,更是凸显广东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优势。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专利申请受理量首次突破50万件,达505667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85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55581件,居全国第二;全省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量分别达到203609件和146477件,均跃居全国第一;全省专利授权量259032件,居全国榜首;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8480件,连续第7年居全国第一;含金量最高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23574件,连续第15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量56%

作为省会的广州,最近两年在专利指标上可谓突飞猛进2016年,广州市专利申请量99044件,同比增长56.3%,增速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一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1892件,同比增长58.8%,增速居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42件,居第三位,同比增长163.6%,增速居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量为30,305件,同比增长25.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4件。

专利分布情况充分体现出广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走向。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广东省企业专利创新百强榜》榜单显示,广东专利创新百强企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营范围涉及这三个产业的百强企业合共58家,超过百强企业半数。在广东专利百强企业中,77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印证了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果;其中58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见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经济强劲支撑

过去五年,广东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和质量,以此实现动能转换2017年广东创新发展大会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广东经济的强劲支撑。

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总体来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016年达到18880家,比2015年增长了78.8%

数量的腾飞带来了快速增长的经济效益。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44万亿元,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10.4%;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0%。广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基地,出口规模及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均居全国首位。在外贸出口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去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300亿美元,同比增长0.5%;占全省出口总量的比重达到36.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了逆势增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珠三角龙头的广州,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企业上有了飞跃发展。

2016年,广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4807亿元,营业总收入795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090亿元。4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866家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18家、超过10亿元的有123家;2家成为世界企业500强、10家成为中国企业500强、4家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0家成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89家在境内外主板上市、266家在新三板挂牌。

创新平台:全链条助力成果转化

核心技术攻关 为创新提供动力源

近年来,广东一直在弥补基础科研领域的短板,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二是在大科学工程建设上的突破。

截至2016年年底,广东建设有283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省重点实验室21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72家。2016年,广东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37家,全省目前共有国家级工程中心23家、省级工程中心2651家,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58亿元,新产品产值达10574.3亿元。

广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开始收获成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东莞散裂中子源工程计划于今年9月输出第一束实验中子束、20183月建成验收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为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型核能开发等提供先进、强大的科研平台。

全链条服务 孵化器总数全国第一

从技术到成果,再从成果到产品,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条长长的路,需要成熟的市场才能充分孕育。孵化器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过去五年,广东科技孵化器发展势头迅猛,也为全国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2016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国家级孵化器达83家,孵化器总数跃居全国第一。

同时,广东以科技四众促进双创,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大中型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联合创办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达500家,其中178家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数量居全国第一。

与其他城市比较,广州的孵化器在数量、质量上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6年年底,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到192家,其中国家级21家,孵化面积84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及项目超过10000家(项);新增众创空间80家,累计115家,其中45家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

广州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保基本的孵化服务能力基础上,更加突出孵化绩效。广州还在全省率先实行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补偿机制,对在孵初创企业的首次贷款承担90%的本金损失、对投资于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承担50%的本金损失。

与金融联姻 助力成果走向市场

一直以来,广东大力发展科技信贷、科技风险投资及科技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技术与市场的衔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创业投资机构达1800多家,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3000亿元,上市企业达1500多家。一批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大大拓宽了融资渠道。

近两年来,广州致力于科技金融的联姻,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投资双向激励补助政策。2015年年底,广州设立首期4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2016年共对418家企业出具贷款确认书,授信金额42.2亿元,截至目前授信金额已达53.63亿元,规模全国最大。据统计,2015年至今,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金融领域共10多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300亿元,财政资金放大了30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2016年数据显示,广州科技企业新三板挂牌在全国取得五个第一。包括:新增203家企业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新增数增长率86.2%,在全国挂牌企业总数前十的城市中位列第一;挂牌总数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新增挂牌企业净资产均值5170.85万元,在主要城市排名第一;35家新三板企业入围创新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全球战略:高效整合创新资源

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写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分析,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的开放格局已经从早期单纯的技术资本引进转移到高效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上,以此对接国际技术前沿,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方面,广东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与美国、欧盟、以色列等创新型国家的合作,搭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国际性创新驱动中心。

另一方面,广东也在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布局,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东企业参与资源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跨国并购300多起,实际交易总额超过50亿美元。到2015年,广东企业境外投资存量达601.2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6492家,遍及全球129个国家(地区),涉及19个产业门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