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东交靓卷
2017-05-18 13:26:59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发布者:看广东谷勇点击量:
作为全省最大的经济发动机,广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艾森网广东消息:砥砺奋进的五年
牢记嘱托 广东实践
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中心工作报道工作室特别出品
开篇语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在广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奋力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广东发展把脉定位,指明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砥砺奋进,忠诚践行,为继续前行夯实基础、积累经验。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即将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本报从今日起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充分展示广东、广州五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以来,广东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坚持以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姿态强化“三个支撑”,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在广东落地,“广东经验”结出累累硕果。如今,搭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快车,广东经济逆势而上,去年广东GDP增长7.5%,达到7.95万亿元,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夯实了全国经济强省头把交椅的地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
经济第一大省
GDP连续28年稳居全国首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大事。过去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广东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锐意进取的实干作为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
中央对广东寄予厚望。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地方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省。考察期间,总书记对广东省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希望和要求,成为新时期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并对广东省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具体要求和殷切期望,成为当前统领广东工作全局的全新战略。
牢记嘱托,作为较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地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份行动计划。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也是广东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4月18日,广东省委举办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专题研讨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省委书记胡春华出席开班式并作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统领工作全局,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
刚刚过去的2016年,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加快了广东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转换,促进了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不负所托,广东名副其实地发挥了对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作用,在地区生产总值和结构调整上支撑全国。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逐之中,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凭借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持续领跑全国。
补齐短板协同发力
“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短板,协同发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过去几年,广东以创新驱动提升供给能力,以质量引领扩大有效供给,利用“三去一降一补”重要抓手,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实体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成效显著,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以广州为例,作为全省最大经济发动机,广州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牛鼻子”,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齐的短板,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力IAB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批IAB序列的世界最火、最先进项目纷纷落户广州。IAB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产业。今年广州工业投资预计1000亿元规模,新兴产业成为广州市发力的重要突破口。
越来越多的创新力量汇聚广州。数据显示,目前共有2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穗投资近800个项目,其中120家在广州设立了总部或地区总部。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5%,现金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62%,形成了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生产及供应等5个超千亿级的产业,船舶、医药等26个超百亿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广州为何能吸引这些大咖?这跟广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大创新型项目引进力度有着直接关系。广州市集中资源补齐科技创新、创新型经济等短板,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运用市场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按计划,到2020年,广州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多项重要指标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至2020年,科技创新企业总量将达到2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以上,在干细胞、移动互联网、健康医疗等若干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广州将形成5个产值超2000亿元的创新产业集群。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省市上下齐心,从实体经济入手,以科技产业创新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为全省集聚更多创新要素,支撑广东创新动能加速崛起,为振兴实体经济、中国制造2025注入新动力。
广东经验“关键词”
增速
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GDP增长7.5%,达到7.95万亿元,占全国的10.7%,自1989年以来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人均GDP达到72787元,是全国的1.3倍。
提质
广东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不断深入。5年来,广东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5.0:47.7:47.3调整为2016年的4.7:43.2:52.1,服务业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
创新动能
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23.3%、47.9%提高至2016年的27.6%、49.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2012年的57%提高至2016年的6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3.6%。
企业减负
2016年,广东全力推动7方面35项政策措施落地,全年帮助企业减负超过2000亿元。
淘汰落后产能
2016年,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压减钢铁落后和过剩产能307万吨,超额完成2016年压减任务;完成9.658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任务,广东纸浆产量下降11.0%。
提效率:全国融资租赁“第三极”加快形成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提质增效尤为重要,“广东速度”令人瞩目。
100天时间搞定一个610亿元大项目在广州上演,从广州市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仅用了50天,从签约到正式注册实体公司仅用了19天,而从注册项目公司到正式动工建设也仅用了31天。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对这样的“广州速度”点赞:“从意向到谈判到签约到动工,广州政府团队的行政效率令人吃惊。”
这只是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广东作为改革排头兵,国家级改革试点在广东遍地结果,“广东速度”不断提速。
“我们是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租赁行业,经常要在全国各地出差。每个月都要惦记着申报缴款期,赶在最后期限前回来缴税。南沙的网上办税服务,让我们现在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进入电子办税服务厅,就能办完这个月的税,方便多了!”在广州南沙注册的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创新的电子办税业务让企业深深受益,也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目前南沙电子办税业务比率达到80%。在660项涉税(费)业务中,555项业务实行“即时办结”,105项业务实行“限时办结”。
创新引领之下,高端产业集聚。南沙融资租赁企业数量从29家增至279家,业务规模从90亿元增至1000亿元以上,南沙融资租赁业规模2年增10倍,预计今年南沙融资租赁企业累计合同余额有望超过2000亿元。融资租赁已成为南沙自贸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南沙全国融资租赁“第三极”加快形成,未来瞄准冲刺万亿级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区。
降门槛:企业投资项目九成以上可备案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改在了“政府”侧。如何让企业投资项目更快捷落地,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广东率先推出了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
“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方面,广东先行先试,是国务院首批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的4个省市之一。”广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周青峰告诉记者,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广东省开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要求广东省通过1~2年的时间试点,为全国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这相当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视同仁,非禁即入,这是个非常大的利好,有利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负面清单”意味着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企业在网上备案就可以,大大缩短审批时限。“负面清单把前置条件取消,标准化。这样企业很多项目不用跑机关了,网上备案,人机对话就行了。”
据广东省发改委介绍,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过去了两年多,如今,广东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数量占企业投资项目总数的比例已达90%左右,90%以上的项目在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办理,基本建立起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市场准入管理新体制。
目前,除国务院明确规定由省级核准及跨流域、跨地级以上市的项目外,基本已下放到地级以上市或县级政府核准;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事项的资金信用证明等18项前置事项已明确取消,项目核准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手续。
降成本:年减负超2000亿 政府定价减六成
“降成本”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唯有降低企业成本,才能增强企业活力,国民经济才会具备持久的发展动力。对企业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最容易让企业直接受益。迎难而上,仅2016年,广东全力推动7方面35项政策措施落地,全年帮助企业减负超过2000亿元。
“直购电政策让企业受益匪浅,用电大户可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广州一家电子企业设施工程部周经理告诉记者,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该企业仅用电成本就节省近400万元。同时,广州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行“一口受理”模式,放宽“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条件及商事主体经营场地要求,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运行,都促进了投资、贸易便利化。广州南沙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后,企业通关办事时间节省2/3,费用节省一半,港区物流运转效率提高50%以上。
价格机制改革方面,广东修订出台《广东省政府定价目录》,放开取消下放了160多项定价事项,政府定价项目大幅减少66%;率先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圆满完成国家天然气试点改革,全面实施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实现工商业用电同网同价,并在交通、教育等领域建立起灵活反应市场供求的价格调整机制。广东省属权限改革事项走在全国前列。目前101项省属权限改革事项中,已推进实施的有90项,正在研究推进的有10项,进展总体顺利。
降门槛激发市场活力,“时间成本洼地”效应形成,城市竞争力提高,企业加速聚集。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广东省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59万户,与2011年末的488万户存量相比,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超过了历史存量。全省的市场主体总量,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922万户,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33户,该项指标已跨越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有力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内在活力,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去产能:僵尸企业出清重组 创造新增长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2月,广东出台《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提出到2018年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
清理僵尸企业首战告捷。目前广东全省完成国有关停企业出清重组2394户,实现国有特困企业脱困427户,妥善安置职工17000多人。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国有关停企业出清重组406户,实现国有特困企业脱困171户,妥善安置职工4000多人。
轻装上阵,今年广东国企实现“开门红”。2017年1月~3月末,全省国资监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5.8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净利润122.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2%和32.9%。
记者手记:
为何大咖钟爱广东
全国经济看广东,广东经济看广深。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作为全国的经济龙头强省,要在全球坐标中寻找位置,面对的是全球的激烈竞争: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印度和东南亚凭借更低的劳动力吸引着外资,广东如何分得更多的制造业蛋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调和供给和需求平衡协调关系,如何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适应,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承担着改出经济再次腾飞内生动力的重任。
找到了根源所在,如何推进?抓住“牛鼻子”,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广东找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大创新型项目引进力度,集中资源补齐科技创新、创新型经济等短板,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运用市场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有力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内在活力,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在广州,IAB大咖接踵而至:投资总额达610亿元的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在广州增城动土,这里将聚集5~10万硕士博士等研究人员,将成为中国硅谷。总投资22亿元、全世界领先的抗肿瘤项目——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破土动工,全球最领先的抗癌药有望“广州造”。亚信、微软、科大讯飞、国机智能等人工智能巨头企业率先进驻广州,广州正迈向世界人工智能研发新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之城”。
在深圳,5月10日,总投资1110亿元142个重大项目动工,包括大疆天空之城大厦二期项目,将规划建设无人机企业总部。
广东为何能吸引这些大咖竞相落户?从根本上反映的是经济新常态下广东制造业的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力量汇集广东。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跃居全国第一;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7.5件提高到2016年的15.5件,总体上看已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而广东的经济活力也持续被激发。广东省的市场主体总量,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922万户,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33户,该项指标已跨越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
这只是开始,随着大咖陆续到来,新项目落地生根,广东经济必将凤凰涅槃,迎来一次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