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今年拟投入1000万元打造9个普高特色发展项目
2016-11-21 13:39:07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发布者:看广东谷勇点击量:
多个学校开设特色创新班。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子宁 图/广州日报记者陈枫
艾森网广东消息:2020年,顺德将力争形成各校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日前,顺德区召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工作会议暨特色项目新闻发布会。区教育局表示,今年拟投入1000万元用以打造9个普高特色发展项目。
各项特色琳琅的办学方式也引发争议,有家长表示有学校突出竞赛,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应试化加强;也有家长表示多元、自主化的发展或影响学生未来参加高考。而区教育局称,特色办学的核心是提升办学质量,而多元化也是为了适应未来高考改革需求。
办学体制:未来走联合、国际办学路
为了深化教改,未来顺德将继续探索办学体制创新,为普高创新办学打基础。
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顺德将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等方式贯通生源输送。包括通过跨学段集团化、一体化办学模式,鼓励与初中学校纵向联合,试行初高中衔接的创新培育实验。“未来,高中教育教学向下延伸,初中学校建成优质高中生源输送基地。”该负责人表示,此举解决初高中教学断层,提升初中优质生源输送能力。
未来,顺德将走联合、国际“办学路”。联合办学举措为,鼓励学校积极引进智力资源,探索高中学校与各类高校、区外名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通过合作办班、共同培养,支持高中学校与高校、区外名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和学生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
另外,为了做好国际办学的工作,顺德将以开展国际课程教学为主,科学整合中外高中教育优秀元素,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课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该负责人说。
育人模式:开设创新人才实验班
根据《实施方案》,在育人模式上,顺德各校也将要求进行创新,包括以课程建设、社团活动等形式,积极探索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又有个性化的培养。另外,顺德鼓励各校开设创新人才实验班,创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或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方面,因校制宜地建设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要突出优质化、多样化,让学生学有所长。”
另外,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原则上不突破高中课程总课时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方案,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自主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同时,推进职业技术学校(职院)与普通高中一起参与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等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设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
根据《实施方案》,未来学校可从自身文化历史与资源条件出发,以社团、实践的形式,推动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与品牌项目的建设。
发展:多校主打合作特色班项目
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区教育局还公布的9个普高特色发展项目。记者了解到,顺德多所学校的特色发展项目将主打与省内外名校合作办班,丰富办学内容。
以顺德一中为例,此次特色发展项目中,就涵盖了中大致远班和创新实验班。顺德一中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升中考试成绩,在录取的高一新生中,择优录取成绩突出的学生分别组建两个中大致远班和两个创新实验班,每班40人,共160人。
何为特色?根据介绍,该两类班级将在本校原有学习管理制度之上建立新的学习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导师制、学长制和合作制三种形式。此外,还突出“个案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
除了顺德一中外,郑裕彤中学、华侨中学、容山中学和乐从中学等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特色创新班。其中,容山广雅实验班将与广雅中学合作办学,郑裕彤中学创新人才实验班将与华师附中合作办学。
记者了解到,伦教中学此次的“创建传媒教育基地,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特色项目获通过,这意味着,未来该校将以普高教育阶段来探索新闻传媒教育。
伦教中学负责人表示,未来在现有学校传媒课程及学校传媒艺术类考生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未来学校也将培养有传媒艺术素养的学生,向高校输送优秀的传媒艺术人才。
据悉,该校在今年9月,就在高一年级开设传媒艺术高考班,3年内计划每个年级开设2个以上传媒艺术高考班,开发传媒艺术校本课程。
声音:会否影响高考?
在九校的特色项目公布后,有家长质疑表示这是变相地强化高中“重点班”。记者了解到,以顺德一中创新人才实验班为例,该特色班级不仅有多元校本课程,还开设理综和数学竞赛辅导课,强化“竞赛”印象。也有家长表示,过多的多元化、自主化的办学,是否会影响到高考。
顺德区教育局局长闵乐萍表示,让普高参与特色发展,实质上是与提升教育质量相结合。闵乐萍表示,特色项目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在打造特色项目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提升办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
“未来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高校自主招生将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一条重要渠道。”闵乐萍表示,学校要积极对接高校自主招生的大形势,使顺德本土培养的特色人才与高校对特殊人才的需求相契合,才能适应新的高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