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餐厅应主动说明菜品预制程度

2025-09-15 12:02:0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广式预制菜(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梦谦

  从家庭餐桌的速食快手菜,到餐厅后厨的“效率担当”,预制菜正以迅猛之势融入日常生活,却也因“身份模糊”“信息不透明”频频引发争议。近期,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持续升温,“餐馆用了预制菜该不该说明”“定价能否匹配其特性”等核心问题,既牵动着消费者对“吃得明白、吃得值”的期待,又关乎整个预制菜行业能否健康前行。

  标准建设:广东首发预制菜包装标识地方标准

  在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上,各级相关部门正有序推进。去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2024年度立项计划,专项工作组正推进研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同步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规范相关术语和类别。推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十四五”规划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制定《方便菜肴》等6项预制菜相关行业标准计划。地方层面,江西、大连、咸阳等地已发布26项涉及预制菜冷链运输、配送技术等的地方标准;2025年1月,广东省发布《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省级地方标准,为广东首批预制菜省级地方标准,其中前者是国家明确预制菜定义后首个地方性标准,后者为全国首个预制菜包装标识地方标准。此外,中国饭店协会等社会团体也发布多项团体标准,为预制菜品质分级、生产质量管理提供指引。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发布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聚焦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明确要求预制菜产品名称需标注“预制菜”或“预制菜肴”,产品名称中提及的原料或成分须标明投料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同时需标注食用及烹饪方法,助力消费者获得最佳食用体验,减少因信息误解引发的投诉。

  市民心声:看重“锅气”期待消费得明明白白

  “我理解的预制菜,就是提前做好,吃的时候加热就行,和‘现炒现做’完全是两回事。”市民罗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日常会购买预制菜在家食用,但外出就餐时,更想体验家庭烹饪难以复制的“锅气”。他直言,最期待餐厅能主动标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让我们能根据需求做选择,消费得明明白白”。

  对此,广东金宏桥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赵善启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预制菜消费中享有清晰的法定权利,其中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明确,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赵善启指出,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或在餐厅食用预制菜相关菜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企业故意隐瞒、使消费者混淆菜品的主要制作工艺(如核心成分为预加工、长期冷冻保存等),则其行为可能涉嫌违反上述法律规定,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其同时表示,《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市监食生发〔2024〕27号)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企业应主动、如实向消费者告知产品真实属性。

  记者注意到,已有餐厅实行加工等级划分公示牌,其中划分为餐厅现做(生鲜、生扒、生调)、半预制(央厨、外采)以及复热预制(央厨预制),并且详细说明菜品加工等级划分情况,例如半预制中,央厨半预制即为部分原料在自有中央厨房处经过油等工序,预制成半成品,通过冷链物流,在餐厅现场烹饪出品;复热预制即为原料在自有中央厨房处烧制成熟品,经冷链物流,在餐厅复热出品。

  行业现状:核心瓶颈在于消费端不买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预制菜行业呈现“政策端力推、资本端赋能、产业端跑马圈地”的态势。从政策端来看,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力推预制菜,因为它能实现标准化、集约化、流程化生产。

  朱丹蓬指出,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消费端不买账。很多消费者因预制菜缺乏国家标准,对其安全性、营养价值、是否危害健康等存在诸多疑虑。“我们一直建议国家部委尽快出台预制菜国标。在国标出台前,国家已有两项强制性要求:一是禁止添加防腐剂,二是预制菜必须全程冷链。”朱丹蓬同时指出,中国菜系丰富,以粤菜为例,就包含潮州菜、顺德菜、广府菜、湛江菜等细分品类,要让单一国标涵盖所有菜系,显然不切实际。

  从产业端来看,预制菜被视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朱丹蓬称,预制菜既能加快出菜速度,又能提升餐厅翻台率,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涨、经营压力增大等问题。但行业也面临“美味与工业化”“菜色与新鲜度”“美味与工艺”的客观矛盾。以牛羊肉菜品为例,因牛羊肉烹饪时间长、肉质有韧劲,部分菜品需提前预制,但“预制时间如何界定”“是否明确告知消费者”等问题,是难以破解的痛点。

  市场数据也反映出消费端认知的滞后。朱丹蓬认为,在消费者认知未完全建立、国标未出台的情况下,预制菜短期内难以“大行其道”。

  专家建议:国标落地+牌照审核打消困惑

  当下很多人对预制菜存在“劣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这是种误解。预制菜是个中性词汇,本身与“劣质”无关,完全可以在食材选择、工艺把控上达到高标准,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具有优势。比如针对需要控制特定营养素摄入的病人,定制化专用预制菜能精准匹配饮食需求。

  对于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问题,范志红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餐饮企业使用不同程度预制原料的趋势可能难以逆转。“从企业角度来说,需要顺应消费者的情绪,主动向消费者明确说明菜品的预制程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营养质量,并努力让餐饮产品的口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在用脚投票的同时,也应多了解餐饮行业从原料到餐桌的实际流程和管理体系,理解科学加工的冷冻产品和预制产品并不一定会降低餐饮产品质量。”范志红说。

  对于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朱丹蓬建议,从产业端来看,一是国家需尽快出台预制菜相关国标;二是推行“牌照制”,对预制菜企业进行审核,中央工厂规模、硬件设施等不达标者,不予发放牌照。通过国标落地和牌照审核,能进一步打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困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