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把手机还给孩子”:如何化挑战为机遇?

2025-03-12 09:13:2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接受采访时称,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把手机还给孩子。当然,还给孩子的是干净的手机,可以用人工智能屏蔽掉游戏和无聊的短视频。只要把人工智能的环境还给孩子,孩子自己会用它很好地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人工智能如同一阵飓风,裹挟着技术的力量席卷教育领域。“把手机还给孩子”的建议,看似挑战乃至颠覆传统教育观念,实则指向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如何让AI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人?与其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将其转化为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事实上,在AI时代,将孩子隔绝于数字世界之外,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现实的。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除了化挑战为机遇,其他别无选择。

  手机之所以被妖魔化,根源在于其使用场景的失控。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的无序入侵,让家长和教育者将手机视为分散注意力的“元凶”。但若以技术手段重构手机的功能边界,问题或可迎刃而解。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使用方式决定其价值。倪闽景委员强调“干净的手机”概念,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干扰信息,让手机从“玩具”变为“工具”,进而实现“工具为人所用”的目的。

  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标准化魔咒”。过去,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只能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评价标准,导致少数学生被贴上了“差生”标签。而AI的介入,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都可以量身定制。但同时也需警惕“技术万能论”,若仅依赖算法推送知识,学生可能陷入被动接受的“信息茧房”。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并非消灭“差生”,而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在AI辅助下发展独特优势,而非用单一分数定义成败。

  技术再强大,也无法替代教育中的人文温度。在AI模式下,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情感联结与价值观塑造。因此,教师不必与AI比拼知识储备,而应聚焦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建立逻辑、形成价值判断,从而让教师从“知识搬运工”回归“灵魂工程师”的本位。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其角色和作用反而更重要了。

  “把手机还给孩子”,本质是归还学习的主动权。这一数字权利的行使,需要技术、制度和人文的三重保障。通过AI屏蔽干扰信息,是技术层面的“破”;通过改革评价体系与教学方式,是制度层面的“立”;通过教师的人文关怀重塑教育本质,则是价值层面的“守”。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又要坚守育人的初心——再先进的技术终究是工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倪闽景委员“把手机还给孩子”的建议,与姚明代表“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不得不说的是,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也给家长提出新挑战。无论“归还手机”还是“息屏行动”,家长如何发挥正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