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副署长打脸赖清德观塘案 詹顺贵请辞

2018-10-08 21:50:08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詹顺贵8日在脸书发布辞职声明。(詹顺贵脸书)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评社台北10月8日电  “环保署”8日再度召开环评大会续审桃园观塘天然气接收站案,由于“行政院长”赖清德日前表态“观塘换深澳”,以抢救民进党新北市选情。“环保署”副署长詹顺贵因不满“政院”欲强行通过中油第三天然气接收站(大潭观塘案),8日丢出震憾弹,在脸书发布3千字辞职声明表示,由于他的书面辞呈,署长毫不考虑地拒收,他已于9月13日自行直送“行政院”待核,辞意迄今未变。 

詹顺贵5日一度传出请辞,本人随后澄清是“请假”非“请辞”,“环保署长”李应元5日受访时被问及此事,再度强调“没有这件事情(请辞),他只是请假”。 

“行政院长”赖清德日前喊话,为满足北部供电,中油第三天然气接收站(大潭观塘案)一定要于9月底前过关。上周他又表态“观塘换深澳”,引发外界哗然。回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环保署”环评大会已连续三次审观塘案,有两次流会,且还罕见地在8日加会,不只触怒环评委员,也被外界批政治凌驾制度。 

“环保署”8日再度召开环评大会续审观塘案,詹顺贵请辞受到瞩目。中油第三天然气接收站(大潭观塘案)若未能如期完工,将天然气发电占比提高到5成,蔡政府2025非核家园目标将跳票。环保团体痛批蔡政府是拿大潭藻礁来换第三天然气接收站。赖清德日前已宣布若观塘的天然气第三接收站可满足用电需求,政府可以重新评估停止深澳电厂计划。 

詹顺贵脸书辞职声明全文如下: 

阿贵的书面辞呈,署长毫不考虑地拒收,但因政务官是直接由“总统”与院长任命,所以没有从政经验的阿贵,于9月13日自行直送“行政院”待核,辞意迄今未变。 

上台与下台 

这两年多来,有人讽刺阿贵热衷当官,有人批判阿贵背弃理想,但更多人怀抱环境保护理念,与阿贵并肩同行。不管是攻击或是支持,身为政务官掌握国家资源,阿贵没有一天不战战兢兢,不敢忘记选择进入体制,是希望实践更结构性与更长远的改革的初衷。 

不论谁执政,拼经济始终是优先施政目标,但经济发展,应是带给人民有尊严与安稳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而理想必须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社会改革必须取得社会共识,民主社会需广纳多元声音与付出较多沟通成本,这是一路走来阿贵深刻体悟。 

但长期以来社会所见,尽是派系政客、桩脚与红顶商人,以经济发展为名,强霸吞噬弱势人民土地、家园,掠夺自然资源与破坏环境生态,导致富者越富、贫者更贫,人民对政党、政府越来越不满,越来越没耐心。这是2000年后,台湾屡屡政党轮替的重要潜在原因。 

2016年民进党再度胜选后,蒙林全院长信任邀请入阁时,曾多所犹豫,但受其大度胸怀与协助蔡英文进行基础式改革的精诚之心感召,才抱持忐忑不安的心情加入执政团队,希望能携手一起为台湾打底铺设一条崭新美好的未来道路。 

守护台湾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态,是阿贵20年来从事社会运动的核心理念。进到体制,调修环评法、重建环评制度的公信力,端出更新更符合现况的空污防治策略、修改空污法,则是最首要工作目标。 

上任后,在“环保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下列工作: 

1.环评制度方面,在提升环评制度的公信力与效率的大目标下,配合能源转型政策,已先后修订了作业准则、认定标准与施行细则;环评法修正草案,去年9月预告并广征各界意见后,也差不多完成。 

2.空污法已于今年6月大修完成,而之前、之后约30几项新增或加严管制排放标准(最近如锅炉加严排放标准)、补助办法也陆续预告或公告实施。 

3.以盘点公营事业个别厂的空污减量为首的《14+N空气污染防治策略》,在2017年3月由林全院长亲自主持记者会端出。赖清德院长就任后,加上新售汽机车的电动化期程、以及从公营事业扩大至台湾PM2.5前30大排放源的空污减量盘点,改名为《空气污染防制行动方案》,也都就绪执行,几乎操垮相关同仁。 

4.在社会对话方面,以自己做桥梁,搭起绿色和平、荒野保护协会等8个公民团体与“环保署”成立《海洋废弃物治理平台》,经8个月讨论,推出《海洋废弃物治理行动方案》,从过往对抗走向合作,携手推动政策。此一行动方案广受外国媒体注意报道,进而颇受国际好评。 

5.藉由台积电先进制程推进的环评部分,奠立事前沟通化解阻力的典范。之前中科大肚园区扩建环评程序耗时约三年才完成。阿贵进到体制,协调台积电同意邀请公民朋友、环团逾40人前往营运中的中科台积电工厂参访,详细瞭解台积电的各项污染防制设备的设计处理等级、规模、实际操作情形、监控的SOP后,让公民朋友们较为安心,加上各科学园区管理局长的详实积极的回应,才促成后来其7奈米、5奈米及3奈米建厂的环差案件,虽跨2届环评委员会,但皆能顺利快速通过。 

虽然以上打底奠基、社会对话工作的成效无法立竿见影,部分环团也不满意,迭有批评,但阿贵相信,自2020年起,效益即会逐渐显现。 

修正与捍卫环评制度 

在兢兢业业持续为更美好的台湾建构基础之余,阿贵念兹在兹的,仍是提高环评制度的公信力与稳定性。 

应实施环评的个别开发案,会因为它的类型、基地属性(如工业用地或农地)与其周边环境条件,而可能得到不同的环评结论。不论是通过、不通过或退回目的事业主管机关,通常都会有不同面向的利害关系人满意或不满意。 

政党的执政会轮替,政务官会来来去去,作为环评修法的推动者且是掌握公权力的政务官,捍卫制度本身稳定公信力的重要性,于阿贵心中,高于个案的环评结果。至于现行制度不合时宜之处,则应该是透过修法来解决,而非直接跳脱法律框架行事。这样的价值思考,加上环评制度本身的复杂常使外界误解,导致在制度改革青黄不接时,像深澳电厂老案新办环差这类案例,开发单位依法提出环差,比原方案缩小开发规模、提高空污防制标准、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在现行环评法的框架下,阿贵选择依法行使职权投票,却制造出让社会更对立的结果。个人主持会议经验不足,导致投下让案件过关的关键一票,引发社会对阿贵的严厉批判,这是阿贵身兼主席应受之社会公评,但此事件中,个人毁誉是其次,更优先考虑的应是如何凝聚共识借力使力修正现行机制的缺失。 

环评制度的开会程序,环评、环差、环现差以及环调等案件,都是先组成专案小组审查,做成结论建议后,再送大会决议。现在攸关第三天然气接收站的观塘工业区、工业港环现差、因应对策以及环差等案件,因为赖院长过度期待的发言,酿成部分委员退席抗议,接着又被迫过于密集加排大会,让委员更加不满,消极不出席杯葛,不仅环评制度公信力尽失,甚至连正常运作都有困难。 

可以理解,整体施政或决策,有许多面向的价值要权衡,不可能将单一价值无限上纲。但在决策时的价值取舍或排定优劣、轻重缓急时,总要兼顾制度的稳定性,才能建立可长可久的公信力。否则,纵使形式上程序合法,仍会让制度崩溃,公信力荡然无存。 

支持与实践能源转型政策 

不管身处何位何地,阿贵都完全认同非核减煤与全力发展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最上位政策,“环保署”副署长期间,更竭尽全力协助落实。除了前述反映在环评认定标准的修正外,更在离岸风电开发案送进环评时,亲自担任绝大部分案件的专案小组召集人,在透过兼顾海洋生态、渔业资源、候鸟迁徙、白海豚栖地与严密监测确保水下噪音对之影响降至最低等环评课责下,疏导来自渔民、环团与当地居民的疑虑,让绝大部分的离岸风电环评案可以在短短半年内在少有争议下通过。 

在开会前提出辞呈,可以想见外界或将多有联想。然而,在现行环评体制框架与仍背负行政官僚身份的情况下,阿贵并非要藉由辞职对第三天然气接收站个案的实质内容提出定见。此案累计召开过逾10次的相关环评会议,中油公司的回覆,民间、学者纵仍不满意,但不可否认,无论在替代选项,或现有选址应如何回避、减轻,都已有适度厘清;填海面积、位置,也确实在当地居民、环评委员努力不懈下,迫使“经济部”与中油大幅调整、缩减。专案小组做出结论后,提环评大会决议,是程序的必然、制度的规定,民主机制理当尊重大会决议。提送大会后,原本9月12日的环评大会应该可以依法定程序做出决议,是来自程序外的变数而脱轨,预期落空,演变现今僵局。 

如何开启更宽阔的讨论,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顺利推动大家有志一同的非核减煤转型任务?是接下来政府与公民团体都要继续努力的课题。衷心期盼政府部门、公民团体、专家学者,都能暂时放下定见,诚心对话,创造无限可能。 

感谢与致歉 

阿贵受林全院长信任及托付,多次报告、讨论如何分阶段调修环评制度,纵使林全院长已经离职,阿贵仍不忘应许之诺,念兹在兹以修环评法做为核心大目标。 

然而最近一年,在“行政院”可以完整、深入讨论政策的机会,已然大幅减少。现今初始的使命尚未完成,更要面对既有环评制度再度天摇地动,制度的社会信任基础受到严重伤害,离当初修法目标越来越远,实有愧职守,所幸其他基础打底工作已有小成,此时此际,唯有辞去“环保署”副署长一职,以为政策、理念负责。 

最后,仍要诚挚感谢蔡 “总统”、林全前院长的爱护、李应元署长的充分授权与支持。 

阿贵的辞职,势必造成他们高度困扰,谨致上最深歉意。 

重回民间后,仍会与大家一起努力落实能源转型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