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访华期间参观展览(新华社图片)
艾森网消息:中评社北京4月3日电 平昌冬奥会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朝韩特使及代表团实现互访,半岛南北领导人会晤、美朝历史性领导人会晤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上周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也成功对中国进行了非正式访问。近期笼罩在半岛上空的战争阴影似乎正在散去,在“双暂停”与“双轨并进”思路的驱动下,艰难的半岛无核化进程也迎来了难得的转机。
近期东北亚的变局,特别是朝鲜周旋于中美俄韩日等大国之间,主动扭转不利局势的一连串举动,既让台湾舆论“有感”也让一些人“眼红”。不少台湾媒体、社交媒体主页刊文“反思”为何朝鲜具有撬动强权格局的能耐,对金正恩的手腕与胆识感到“佩服”,甚至建议台湾的主政者应该“学习借鉴”朝鲜以小搏大的应对之道,在中美两强之间“保持自主”。
平心而论,朝鲜是一个主权独立且声称“有核”的国家,且实行劳动党领导的先军政治体制。在这一点上台湾就完全不具备,所以把台湾和朝鲜相类比其实是很不符、甚至是很无聊的。不过,若从各自主政者看待与参与国际政治博弈的思维来看,倒是可以比较一下。或者说,台湾舆论对东北亚大变局的评价与感受,折射出台湾以“杠杆思维”自视与自处的本质。
顾名思义,“杠杆思维”就是把中国大陆和美国(及其亚太盟友)视为杠杆的两端,台湾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杠杆中寻求并不断调整定位,游移与中美两强之间。可以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其政治精英基本都以这种思维界定台湾的战略利益,再以此制定台湾的大陆政策和对美政策。这就是为何马英九任内的“三不”政策与蔡英文“维持现状”路线被认为本质上没有区别原因。
不过,虽然蓝绿政治精英都坚持“杠杆思维”,但蓝绿对台湾在中美杠杆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却有所不同。国民党是把台湾视为“杠杆之上”的砝码,视中美关系状况及其力量对比变化,选择自己是向大陆靠近一点,还是向美国靠近一点。但民进党却是把台湾视为“杠杆之下”的支点,自以为自己的战略价值与战略地位可以左右中美关系,进而决定中美双方对自己是亲是疏。
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东北亚而言,朝鲜确实可以视为一个杠杆下的支点,因为朝鲜不仅主权独立,而且还掌握了一定核战略打击能力。但就两岸与中美关系而言,台湾问题本质上中美关系的一部分,台湾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支点。若民进党主政者一意孤行把自己视为支点,随着中美全面竞争态势的拉开,台湾终有一日会被这块越来越沉的杠杆“压死”,反过来,即便主政者把台湾视为砝码,中美综合实力逆转也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台湾仍然免不了被美国抛弃的命运。
金正恩访华后,台湾一家主流媒体曾刊登一幅漫画讽刺蔡英文的对外政策。漫画中代指台湾的“蔡英文”被压在代指美国的“特朗普”所坐的跷跷板下喘不过气,而在另一张跷跷板上,“金正恩”则自信满满地与中国相对,稳坐在一端。这幅漫画说对了一半,也说错了一半,那就是目前民进党主政者确实把自己当做支点,把台湾带入险境,但今天的朝鲜已经不是那个杠杆上的砝码,而是扎扎实实地成为左右东北亚局势的战略支点。
因此,不管是蓝是绿,不论是“支点”还是“砝码”,台湾应该早日走出“杠杆思维”,两岸关系才会找到解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