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庆打造"一体两翼"新模式 志愿服务"果满枝头"

2018-06-13 18:40:35 信息来源:大庆网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东北网6月13日讯 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综合性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大庆市志愿者联合会”;设立事业单位“大庆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成立“大庆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搭建大庆首家公益网络平台“百湖网”;建设线下枢纽站“大庆市志愿者大厦”;打造推广媒介“大庆市志愿服务网”……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落实志愿服务组织化、专业化、项目化、社区化、信息化“五化”目标,以设立大庆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强化顶层设计为突破口,形成“一体两翼”的“龙头”引领带动效应,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一流”志愿服务平台

   打造志愿服务“至高领地”

  大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坚持统筹规划,“一流”标准建设志愿服务系统平台,夯实志愿服务主阵地。为团结全市志愿者服务大庆市民,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家综合性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大庆市志愿者联合会”;2010年,成立了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推进了全市各县区、高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扶贫、济困、助残、助学等九大领域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又成立大庆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小组,通过“行政+社会”两手抓,全面加强对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

  为更好地发展公益事业,市文明办又联手市传媒微公益志愿者协会、市妇女儿童基金会,搭建了大庆首家公益网络平台——百湖网。一年来,爱心企业通过百湖网为志愿者捐赠了12万元的执勤服装,免费为500余名志愿者放映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专场,举办“志愿者专卖会”1次,企业回馈资金20余万元。

  今年,我市志愿服务工作最高调度和指挥中心——大庆市志愿者大厦投入使用,划了充分满足志愿团队需求的“七区一中心”功能区,为志愿者提供孵化培训、办公支持、项目转介、志愿维权等12项内容的全方位、一站式、管家化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家。

  培育孵化发展壮大志愿服务组织

   实施志愿服务“精准发力”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为此,我市提供分级式精准孵化,开发孵化课程46个,并在2017年筹建同时就开始试行孵化,目前已成功孵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5支,其中有1支志愿服务组织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支被评为2017年度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

  同时,实施“以优带良”计划,引进5支国家级、省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组织、爱心团队提供政策咨询、能力建设、资源扶持、督导评估等支持,推动全市公益机构和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志愿服务站、服务队发展到3000余支,登记注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217家,注册志愿者22.2万人,累计开展活动7.5万余个,参与人数178.2万人次,涌现出星级志愿者1256人,全国典型5个,省市级典型300余个。实现县区、高校、行业部门以及石油、石化大企业志愿服务网络全覆盖,成为构建幸福大庆的一支劲旅,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补充。

  专业化团队开展项目化服务

   推动志愿成果落地

  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践行者,唯有落实志愿服务制度化目标,才能让志愿服务工作结出硕果。我市在19个领域先后组建100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项目化志愿服务,积极引进省外基金会项目,引进资金270.2万元,实施项目9个,开展项目活动99次,受益儿童及群众12856人次。

  同时,我市还建立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库,扶持全市优秀项目205个,有55个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吸引“壹基金温暖包”“留守儿童服务站”“爷爷奶奶一堂课”等一批成熟项目在大庆落地。先后涌现出大庆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等全国先进典型8个、大庆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省级先进典型206个,培育让胡路区爱心大集项目等志愿服务活动品牌139个,有力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志愿服务永无止境。大庆市志愿服务工作将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延伸志愿服务领域,拓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汇聚强劲社会正能量,为全市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营造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让更多成果惠及市民,共享幸福和获得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