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外观众展现传统文化软实力
2018-04-05 20:21:2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我省共有49人入选。“万人计划”又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由中央组织实施的重大“国字号”人才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相继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促使各类人才活力充分释放。今年“万人计划”我省入选者不仅数量超过了前两批,而且入选单位范围也不断扩大。
本报今起开设《“万人计划”入选者巡礼》专栏,对部分入选“万人计划”的英才进行报道,旨在发挥好各类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本报记者谭湘竹
在省京剧院看到马佳时,她刚参加完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的录制工作。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每天不是在演出的路上,就是在排练现场,这是马佳的日常。在剧院和大伙“磨”戏,也已成为马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多才多艺的马佳从小就热爱文艺,1993年黑龙江省艺校招生时,马佳考上了京剧专业。当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耍时,年仅十岁的小马佳就“泡”在练功房里练功。三年后,马佳渐渐悟出了京剧的“门道”。2011年,马佳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五届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师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老师。“不流十缸八缸的汗,是成不了角儿的”,多年的坚持把马佳带到了国家级平台上。2012年、2013年和2016年,马佳在国家大剧院参加中央电视台“新年京剧晚会”的演出。今年,马佳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与李胜素等京剧名家为观众们演唱京剧《天女散花》选段。
在省京剧院工作的18年间,每个年三十到初七,马佳都是在演出中度过。“无法在春节和家人团聚,觉得挺亏欠家人的,但我是演员,因为演出需要就会无条件地为戏迷观众服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艺术不仅要求演员会歌、武、绘画等“十八般武艺”,在演出武戏时,对演员的体力要求也极高,几乎每名京剧演员都浑身是老伤,排练时受伤更是家常便饭。“演出时演员身上都要背着特别沉重的‘行头’,《杨门女将》一场戏演下来,衣服都是湿透的。”这些年付出的辛苦,在马佳的回忆中是“痛并快乐着”。常年练功,她的颈椎、腰和脚踝都有伤,别人在享受生活的时候,她的时间都放在了“磨”戏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京剧院工作的18年间,马佳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省三八红旗手、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等殊荣,并享受省政府颁发特殊津贴。今年,还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报名参选青年拔尖人才,我经过了精心和充分的准备,这个荣誉分量很重。国家把这么重要的荣誉颁发给我,感觉自己很荣幸,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担子不轻。”马佳说,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觉得责任重大。“戏曲艺术未来怎么发展壮大,我作为一名演员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怎样吸引更多人关注京剧,喜欢京剧,是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曾有人担心京剧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国粹传承面临危机。马佳认为,无论在哪个时代,京剧作为一种别具魅力的艺术,总会有固定的人群去关注和喜爱。近年来,马佳在哈工大、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都做过普及戏剧知识的讲座,很多大学生都对京剧很感兴趣。对于京剧的普及与推广,马佳有自己的想法:“深圳、北京都已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从小学生开始普及戏曲知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法,因为从小培养的爱好往往能相伴一个人一生。”马佳建议,我省也可以尝试开展京剧进小学、中学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互动性的京剧普及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并喜欢上这门艺术。
艺术无国界。在一次省京剧院与意大利歌剧院文化交流的活动中,马佳表演了文戏《红鬃烈马》中的唱段,当她唱到高腔的时候,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们都被优美的唱腔深深吸引,屏息倾听,演出结束后纷纷上台和马佳交流京剧艺术。马佳说,国外观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感兴趣,每次演出都有观众跑到后台跟我们合影,看我们化妆,对戏服和人物造型充满了好奇。马佳说:“作为一名京剧传承者,我愿把国粹继承和发展好,讲好中国故事,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马佳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