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爸妈“朋友圈”养生类文章最“圈粉” 心理咨询师:及时帮助辨别谣言

2018-03-18 19:00:5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东北网3月18日讯 破除食物相克的谣言,提醒广大民众莫入饮食“健康”误区成为今年的“3·15”晚会关注的一大重点。近年来,这些打着“科学”、“养生”、“健康”等旗号的谣言广泛的流窜于爸妈的“朋友圈”里。“爸妈的朋友圈”也因此成为现象级热点,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的代名词。腾讯微信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而这些谣言,大多集中在健康养生方面。

  其实,一些网络谣言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是破绽。可为何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转发分享呢?作为子女的我们又该如何守护爸妈的朋友圈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热衷转发各类信息 不少都是谣言

  “‘每天吃三瓜,虫草都不如它’,这几天晚上回家,发现饭桌上都是苦瓜、冬瓜、丝瓜的各种吃法。自从我婆婆开始捣鼓微信朋友圈以后,学会了转发分享,她会在家里的几个好友群都不定时地转发关于养生的文章,每次转发之后还会叮嘱我们一定要仔细看看。”家住牡丹江西安区的市民季女士无奈地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一辈也开始接触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源,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谣言。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有些谣言只要打上“专家”、“科学”等伪标签后,长辈们都会对其深信不疑。

  季女士告诉记者,从有微信开始,家里就设立了一个家人群,可自从长辈们学会转发推送消息以后,群里每天都是转发分享的各类资讯,其中多数是一些养生类文章,但也不乏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但大部分是一些网络谣言。“这个不能吃,那个吃了致癌,这两个一起吃等于自杀等等,起初家里的小一辈们还会敷衍地回复一下,后来索性就不回复了,只有遇到明显是谣言的信息大家才会站出来指明,可长辈们仍然每天乐此不疲地转发各类信息。”季女士说。

  养生类文章最“圈粉” 科学性待考证

  为了增加父母鉴别谣言的能力,季女士也是没少想招。季女士告诉记者,微信本身就有许多功能是关于辟谣的,像小程序里的“微信辟谣助手”和公众号“谣言过滤器”,鉴别谣言的能力都很强大,只要阅读和分享的文章被系统鉴定为谣言,手机会自动收到提示,如果不确定阅读的文章是否是谣言,也可以直接输入阅读内容的关键字就可以进行鉴别,可就算给父母设置了该功能,也不能完全控制住一些谣言信息在群里分享。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养生类的文章备受关注,转发分享的数量最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老人表示并不担心养生知识不科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通过朋友之间转发和分享健康的养生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还可以增进老友之间的关系。”正在牡丹江江滨公园散步的市民王先生说。

  市公安局:理性辨别 让网络谣言“飞”不起来

  谣言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记者采访了牡丹江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民警朱宏刚。

  “造谣很容易,有时就是一时兴起,也就短短几分钟工夫,一条害人不浅的谣言就可能被传上网络。”朱宏刚表示,在已经破获的众多起网络造谣案件中,主要分为社会安全类谣言、爱心慈善类谣言、生活常识类谣言、恶意营销类谣言四种。而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为追求刺激,吸引关注而制造谣言。在此过程中,许多网民难辨真假、信假为真,致使网上舆论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第二种是针对一些“特殊事件”发酵而成的谣言,引发公众种种盲目性猜测,从而导致谣言产生;第三种就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因经济因素而产生的谣言目前最为常见。“与健康养生有关的谣言,在微信朋友圈占有很大比例。这种披上“科学”外衣的谣言,具有很强迷惑性,误信虚假的健康养生信息,反会造成危害。”

  牡丹江市公安局提醒广大市民,当面对信息量庞大的网络世界时,要多一分理性辨别,少一些盲目转发,在不知所措时可多向周围的人进行求助、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查实,让网络谣言“飞”不起来。

  心理咨询师:多关心父母 及时帮助辨别谣言

  如何能够净化老年人朋友圈的内容?记者采访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淑艳。

  “有时,我们可以把谣言的内容给父母再重复一遍,他们自己就会觉得荒唐或者可笑。”高淑艳表示,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单一,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容易相信一些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信息。一些网络谣言也利用了老年人的同情心理、猎奇心理来欺骗老年人,目的是打广告、获取个人隐私,甚至诈骗。而大部分的老年朋友都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希望尽己所能,提醒每天忙碌的子女照顾好身体。加上与子女平时缺乏沟通,父母希望通过分享健康养生的信息来表达他们浓浓的爱意。

  高淑艳建议,老年人应培养一些爱好,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跳舞、摄影、书法等项目,从依恋网络转为依恋爱好。儿女也应常回家看看,与老人聊聊天,让他们有生命的延续感和价值感。面对“顽固不化”的老人,不要着急甚至叫嚷,那样只能把父母推到谣言的漩涡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给父母多一些陪伴和关心,告诉父母一些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及时地把官方辟谣信息转发分享给父母及身边长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