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庙
哈尔滨文庙棂星门
当年哈军工学员与苏联专家合影
闫金利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10月,1929年11月28日竣工。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东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最全,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孔庙。
全国征集高水平设计方案和工匠
1922年,哈尔滨当局决定兴建文庙。
为将哈尔滨文庙打造成标志性建筑,东省特别行政区成立兴建文庙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焕相担任(后改为张景惠担任),委员会下设工程委员会和建工委员会)。向全国招标征集文庙设计方案,投标参与者达百人之多,征集到成形文庙设计图纸20余份。
经文庙筹备委员会反复研究审定后,陆士基、张象昺按大祀祭孔仪式规格设计的大型仿清古建筑群图纸一举中标。与此同时,全国有近千名工匠前来报名参与文庙建设,兴建文庙的组织者对前来应聘的工匠们进行技术考试和实际操作面试,经过层层考核,最终确定120人入选(其中有十几人是哈尔滨本地工匠)。
选取国内最好的建材动用900多辆马车运货
文庙兴建过程中,所用的一砖一瓦、每根木头、每盒颜料、每片金箔,全部选自全国各地的上好建材,没有一样是在本地购买的,可谓一丝不苟。如此严格的遴选,保证了文庙的建筑质量。
当时河北房山(1958年划归北京市辖)出产的汉白玉晶莹剔透,细腻洁白,品质优良,百年不变色。为将一吨多重的汉白玉石材运回哈尔滨,工程委员会雇了200多名工人、近百辆马车从河北房山出发,一路过河爬坡,费尽周折,才完好无损地把石材运到哈尔滨。
江苏苏州的彩绘颜料是由天然矿物和野生植物冶炼而成的,其因颜色鲜艳纯正,色泽抗风雨、保持长久而闻名全国,工程委员会出高价雇工人运送。
在兴建文庙过程中,仅负责运送货物的马车就动用了900多辆,其中有100匹马因长途跋涉累死在途中。许多材料的运费价格已远远超过货物的自身价格。
因没有正门只能倒走状元桥
文庙没有正门,院墙外围长270米,宽92米,红色墙体顶覆黄色琉璃瓦,被万仞宫墙(是三座呈凸斗形的黄色琉璃庑顶殿式瓦顶,绿琉璃冰盘檐,额枋绿地绘黄琉璃明式旋子彩画的照壁)所替代。
万仞宫墙所在之处,本应辟建文庙正门,但因中国民间的约定俗成,无论何地建成文庙,都由当地的状元前来祭孔,然后推倒万仞宫墙,方可修建文庙的正门。哈尔滨文庙建成于1929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就被废除了,当时的哈尔滨没有状元能来这座孔庙拜祀,所以正门至今没开。这就形成了哈尔滨文庙的独特之处:因没有正门只能倒走状元桥。
而一般情况下,状元是从正门进入,登上状元桥,经棂星门、大成门到主殿祭祀孔子的。
哈尔滨文庙由于正门没有开启,所以只能从两侧逆行走上状元桥,然后按正常路线到主殿祭祀孔子。
呈现以九为大的皇家礼制
哈尔滨文庙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由门、殿等12座建筑组成,文庙之所以被称为东北地区规制最全、等级最高的文庙,主要体现在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布局极其规整。
沿中轴线,其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宫墙(影壁墙)、泮池泮桥(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主体建筑两侧有左右配殿,东西庑以及掖门、牌楼、石碑等建筑都使用了清代最尊贵的“皇顶”,全部是清一色的黄色琉璃瓦。大成殿采用了九间夹二室即十一开间、进深六间的建制,在开间和进深的规模上超出了孔庙的建筑规制,达到了与皇家建筑等同的标准(故宫的太和殿为“九间夹二室的十一开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讲究九五之尊,九为最大)。
在屋顶规制上,大成殿采用了重檐庑殿顶这一最高规制,也是中国传统皇家建筑中的最高形制(庑殿顶一般常用于宫殿、庙坛一类的皇家建筑,其他官府、衙署、商埠、民宅等,是绝对不允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的)。大成殿的顶层飞檐四角上,安放有骑凤仙人后带九只脊兽,依次排列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中国古建筑四角垂脊兽安放的规制是以九为大,即除骑凤仙人外,最多有九个小兽,现有传统建筑中,只有故宫的太和殿上安有十个小兽,在九个小兽后面加上一件“行什”)。而按照传统规定,只能摆设六个走兽。
哈尔滨文庙打破了文庙传统建设原有的格局,以大祀孔子的规格建造。大成门呈朱红色,每扇门按照皇宫礼制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更是礼制中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九为阳数之极,九的平方更是礼制中的最高者),符合孔庙谨严的气氛。
外国人热心捐赠兴建文庙
哈尔滨文庙全部建造费用是73万余块银元,其中单位和个人捐款是143480块银元。
据档案记载,在个人捐款的13人中,有外国人9人,他们是:格瓦里斯基、伽干、索斯金、阿布连斯基、司林钦、沃尔加白衣卡尔、舒里曼、米奇阔夫、太里介白等。58个捐款单位中,除了东省特别行政区各部门和铁路、商会、银行、银号、公司等30个单位外,还有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花旗银行、远东银行、远东借款银行、犹太商业银行、老巴夺父子公司,西比利亚公司、西比义敏公司、法国股份公司、美英纸烟公司、英华东方商业公司、施力洛洋行等15家外国企业和银行。当时的哈尔滨以西方信仰宗教为主,到处是西式教堂,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建筑比比皆是,而建一所祭祀孔子、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庙,却获得众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出钱支持,在国内是极其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