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亮“短板”期望政策破题
2018-01-27 14:37:28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暖意融融。近日,在哈尔滨,一场特殊的培训会正在气氛热烈地进行着,来自全省4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汇聚一堂,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收获,也谋划新一年的愿景。在培训会现场,记者听到了他们的致富经,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日前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后,对新政策的揣摩,对体系构建的热切期盼。
“羊舍升级筹资有了多种选择”
“这个《实施意见》里有很多条跟我们合作社的发展都非常对路,能帮助解决不少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甘南县钰淼城肉羊饲养服务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刘生对记者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刘生是甘南县当地的养羊大户,合作社从2013年成立到2015年升级为联合社,发展一直顺风顺水。靠着合作社养的2万多只肉羊,近几年每年都能给社员带来900多万元的分红,刘生和其他48名社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然而,伴随着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有不少问题困扰着刘生。“合作社在甘南县只有1.5万平方米的羊舍,这个面积别说羊还产仔了,现有的羊都放不下。”随着肉羊数量的不断增加,饲养场地成了刘生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前几年,听人说内蒙古那边的草原租金少,刘生就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租了一片草原进行羊群散养,这几年,草原的租金翻了倍,加上羊和牧草的运输费用,每年近百万的支出让刘生感觉有点划不来。
今年刘生筹划着改变养殖方式——回甘南县建新羊舍,但土地和资金成了难题。“要建新羊舍就得流转土地,合作社的资金有限,流转了土地就盖不了羊舍,这大大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刘生说,如果既能流转到土地,又有足够资金盖起新羊舍,那就妥妥地了。
得知我省对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有新政策,刘生找来报纸细读了《实施意见》。他说,这好像是寒屋里照进了太阳,我们合作社羊舍的“升级”看来有了多种选择。他告诉记者,《实施意见》中强调稳步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积极推动生产棚室等质押抵押贷款,我们就可以用流转的土地和以前盖的羊舍进行融资,也可以根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场进行资金支持的相关条款申请项目资金,还可以按照文件精神与村集体合作,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如果土地和资金今年能顺利落实,我准备再建3.5万平方米的新羊舍,把放养在内蒙古那边的羊也拉回甘南来进行圈养,到2019年新羊舍建好,我有信心将合作社和带动周边农户的饲养规模扩大到10万只,变成甘南最大的肉羊饲养基地。”刘生踌躇
满志地说。
“希望我的田园综合体梦早日实现”
数九隆冬,雪降天寒。兰西县乡间公路的积雪尚未完全清除,这本是兰西县康农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东辉一年中难得的轻闲时光,但此刻,李东辉还是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今天的目的地是宏光乡义发村,他的康农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谋划着整村推进打造田园综合体,他到义发村是考察选址。
在车上,李东辉接过记者打印出来的《实施意见》认真地读了起来,不时将里面有助于他们合作社发展的条款指给记者看,表情也渐渐丰富起来。
“你看这条,《实施意见》里明确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农业等三产融合项目。还有这条,对以整村推进方式的现代合作社要给予支持……这些都跟我们合作社发展方向契合,说明我们这么干没错啊!”李东辉兴奋地说。
39岁的李东辉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新农人”,谈起农业产业发展来头头是道。这些年,康农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发展顺利,种植范围已经延伸到棚室果蔬、蘑菇养殖、果蔬加工等多个领域,2017年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李东辉颇有前瞻性地准备投资2000万元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
“发展田园综合体,合作社既有了有机蔬菜供应的基地,还能开展采摘旅游、农家乐、林下鸡等特色产业,有助于合作社的转型升级。”李东辉说:“合作社要发展,就需要流转土地,分散洽谈土地比较零散,整村推进有利于土地整体的规划管理,顺便还可以解决用工问题,村民变成企业的股东和员工,利益捆绑后,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得到保障,员工群体也会稳定很多。”
虽说整村推进是合作社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必然,但要单靠合作社自己弄,李东辉心里还是没底。“省里这个宏观的《实施意见》出台,相当于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告诉我们该干啥,怎么干,接下来我们就盼着各项细则赶紧出台,帮助我们解决在整村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际问题,早日圆了我们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梦。”李东辉满是期待地说。
“政策性措施有助于提升软实力”
黑龙江坤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祝嗣臣一直关注国家和我省农业各项政策的出台,与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同的是,他更关注政策带给企业人才这个“软实力”的提升。他告诉记者,企业要想走得远,走得稳,人才是关键,而《实施意见》里有专门的条款解决农业人才问题,这将为各类人才走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渠道和可能。
坤建农业公司是富裕县一家以灵芝种植、生产、研发、销售为主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已经粗具规模,2017年坤健农业种植的灵芝共收获孢子粉7.93吨,灵芝子实体16.43吨,创造经济利润达到了4000万元。
祝嗣臣向记者介绍说,在寒地种植灵芝,对种植技术要求很高,从培育灵芝菌段,到种植,再到加工,全程都需要科研技术人员参与其中。特别是灵芝产品的开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年祝嗣臣计划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重点在灵芝饮料和灵芝高分子钛提取技术上进行突破。
“《实施意见》中鼓励科研人员、产业技术专家来任职兼职,还允许以知识产权、技术等入股分红,这与我们的需求不谋而合。”祝嗣臣告诉记者,除了期盼下一步实施细则尽早出台之外,他还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企业搭建引进人才的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和人才的三赢局面。
“如果在富裕县或周边能有50到80个人跟随企业种植灵芝,那么就会形成灵芝产业,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收益。”祝嗣臣说。
“期盼降低合作社发展的融资门槛”
延寿县加信镇信和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曾经是东北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毕业离校后回家务农。他以农业科技为利器,发明的“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应用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周边县市也纷纷来人学习这项新技术。2008年姚宏亮成立了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432人,入社土地面积8000亩,带动1500多农户。姚宏亮先后被评为省科技致富带头人、省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得知省里出台政策加快构建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姚宏亮深有感触。他说,这个太必要、太及时了。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素质等优质资源大量流向了城市,在农村要发展农业产业又缺钱又缺人。从利益分享来看,农村土地还不能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更不能同权同价,我们合作社难以享受充分的金融信贷和保险服务。上个月,我需要200万元来为新一年流转土地垫资,可到了我们当地的农商行,提出4个条件,一是要300万元的农机设备做抵押;二是要一家大型农机企业做担保;三是要提供有10年流转合同的120亩地的确权证明;四是要找20位每人有5万元以上存款的人到场,还得是夫妻同到。前两项我都能做到,可是后两项太难了。我们农业合作社要成立营销队伍,要做电子商务,前期投入的资金很重要,可是现在筹钱太难了。希望我省的政策构建体系出台,能解决我们最棘手的资金问题。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新农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责任感,他们期盼政策来帮助他们破题,期盼农业发展、农村宜居、农民富裕的局面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