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幸福能否在身边——佳木斯城镇老人生活需求调查
2018-01-24 09:36:08 信息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艾森网1月23日讯 据统计,佳木斯市60周岁以上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达到19.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多,整体占比逐年上升,意味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持续存在,且呈现逐年加重的状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高速发展,老年人尤其是城镇老年人养老问题已不单集中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如何为老年人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创造更好的医疗、养老服务环境,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成为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关切要点,切实关心这部分群体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为进一步了解佳木斯市城镇老年人生活需求,国家统计局佳木斯调查队在市区范围内抽取100位60周岁以上老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来分析,就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基础保障较好 宜居条件需改善
生理需求是推动行动的首要动力,经济收入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生理需求的满足又取决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所调查的100位老年人中,九成以上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能够达到维持正常生活以上状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佳木斯城镇老年人主要经济收入中,70%来源为离退休金,13%为儿女供给,5%为个人劳动所得,而社会救助、房屋租金、亲属供养等其他来源共占12%,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多处于自给状态。佳木斯城镇老年人月收入集中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仅占比2%,每月平均支出集中于500元至2000元,日常主要花销中,54%为衣食行等日常生活消费,28%为医药费,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消费需求,但对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满足度较低。
老年人的安全需求集中体现在居住、出行、医疗三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首先,佳木斯城镇老年人所居住房屋,绝大部分为自有住房,且超过八成是独居或和配偶共同居住,与子女共同居住仅占17%,大部分老年人日常起居由自己、配偶、子女照料,而对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大多处于不了解、不知道状态。
其次,居住于城市较中心地带的老年人,由于超市、银行、医院、公园等分布相对集中,出行购物等较为方便,但所居住楼房相对老旧,较少有电梯、便民服务等新式设施,宜居环境问题还有待改善。
第三,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和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生病有钱治”、“就医多选择”特点凸显,在所调查的100名城镇老年人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与率达100%,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与率分别为63%和60%,展现了养老、医疗改革成果。同时在就医选择上,省市级医院就医依然是主要选择,占比六成以上,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或自己到药店买药的分别位列二、三,占比21%和17%,而医药费太贵、大医院病人太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成为老年人就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精神需求多元化 社会活动待加强
随着衣、食、住、用、行等基本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配偶、子女、亲戚间的亲情,邻里、朋友、同事间的友情,成为老年人对于情感的依托和归属。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5%的家庭子女能够做到经常性的探望陪伴老人,64%的老人能够经常的与邻里亲戚走动,子女经常的探望和与邻里亲朋的经常来往交流成为提升城镇老年人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86%的被访老人认为老年生活较为幸福,有长期稳定的感情寄托。但是,也有近五成老年人表示,由于现代生活工作节奏较快,子女受工作、学习以及家庭因素影响,探望次数、陪伴时间、陪伴质量等未达到其实际心理预期。
脱离理论把脱离看成年龄老化的过程,即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传统有利于年轻人而不利于老年人,老年人正在经历一个自然的、正常的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隐退过程,且这个过程并不是突然的,而是已有的一个既定的年龄等级系统,城镇老年人在脱离理论中的主要体现为,从以社会经济为要点转化为以情感交流为要点,即逐渐剥离单位、集体所带来的社会环境转化为以亲朋为主的社会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老年人因退休等原因而造成的社会互动减少、社会角色减少等能够积极适应,但由于可交换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对新型的消费模式、出行模式、娱乐模式接受理解程度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生活交流边缘化、老旧化的特点。调查走访中,大部分老年人表示,对于网上打车、手机支付、团购餐饮等未曾尝试过,仅有个别老年人表示能够用第三方支付软件进行线下支付。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对应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休闲娱乐、文化学习、艺术爱好、运动保健、旅游观光等。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进程中,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正日益增长,而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我市城镇老年人对娱乐需求则最为迫切。65%的城镇老年人主要娱乐活动为聊天、看电视、打牌等传统娱乐方式,参与扭秧歌、跳广场舞等室外活动的占比21%,而对于社区文化站、服务站、老年大学、老年团体等组织的公益活动,老年活动参与率不足5%,体现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显性需求不足且参与率低的现状。同时,大部分被访老年人表示,帮助照料子女家庭生活及对培养自身兴趣无从下手等因素造成了对于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较为被动,“以学促养”模式尚未形成。
老年生活可以更加灿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被称为夕阳红的老年生活其实可以更加丰富多彩。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5%的老年人希望独立居家养老,29%的老人希望居住在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加快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大力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全方位的提高城镇老年人生活水平。
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搭载“互联网+”开辟养老服务新业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精简审批环节,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等。由政府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打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就会依照老年人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实现养老服务“互联网+”模式。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便捷化水平,倡导尊老概念,加快推进老旧居住小区和老年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如缘石坡道、轮椅坡道;在公共场所设立专用通道,如医院的老年人绿色就医通道、公共交通的老年专座、商城超市的便民服务等。
提升居家养老品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提高社区在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性,对接供求信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如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建立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服务热线及突发应急热线,成立配备老人之家、心里咨询室、康复理疗中心等,提供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并逐步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立社区居家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记录卡,定期与老人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切实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
强化养老机构软硬件设施,加速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硬件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注重对养老机构资质的考核与审查,提高对基础设施、环境备品的检查标准,严格把控医生、护工、厨师等服务人员资质,根本上改善老年人饮食、居住、医疗环境;软件上养老机构要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不断丰富老年人娱乐文化生活,定期组织老年活动,设立读书室、娱乐室,配备基础运动设施器材。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医院对接,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组织医疗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检查等,整体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倡导宣传老年团体活动,提升“以学养老”、“以趣养老”水平。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经常性的组织老年人开展身体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联欢会、书法绘画比赛、科学保健知识讲座等,提高其社交面并培养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政府及媒体注重对老年大学、老年团体的宣传,积极邀请老年人参与其中,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开展学习,提升“以学养老”水平;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政策宣传活动,或让老年人参与到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管理当中,拓展自身价值,做到老有所为。
关爱老人需要精心设计
近年来,政府、社会力量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投入,兴建和配置了社区文化中心、小区锻炼场所、公共绿地等多种适宜老年人养心怡情的便利场所。许多社区也组织了不少娱乐活动,但相对于越来越多老年人所形成的巨大需求,还颇有不足,“适合我们老年人去的地方太少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年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声感叹,叹出了很多老年人心中的无奈和希冀。
应该看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害怕寂寞孤单,需要被人照顾和“迟到的爱”。这是人的基本诉求。但不管是在公益扶持还是产业导向上,目前对于老年的关注还尚显不足。
用商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对于很多企业、商家来说,这声感叹代表的其实是很大的一个机会。不过很多商家在具体的措施上,却有些不得要领,或者是步子迈得有点小,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需求。比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老年人越来越爱美,也想像年轻人一样,多给自己买些漂亮衣服,穿得光鲜亮丽一些。不过市场上那些卖老年人衣服的店面却很少,而且颜色、款式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除了服装行业,这种脱节在其他方面也都屡屡出现。这种情况直接压制了老年人消费群体的消费热情,也让看上去充满无限商机的“银发经济”只能呈现看上去很美的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需要企业、商家主动求变才行。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走得更加长远,走得更加稳健,真正走出一片市场蓝海,就需要企业、商家围绕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需求,多点“量身打造”甚至是“私人订制”意识才行。
关爱老人,需要更多更丰富的老年产业的不断发展,这条路怎么走,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路离不开精心设计。
夕阳红是人生至美,每个人也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应该在思考“当我老去”这个问题,那些老人今天经历的窘境也许就是你我将要面临的。唯有下大力气推进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下大力气提供更好的老龄化公共服务,破解养老难题,这些困境才有可能真正消失。面对老龄化的挑战,迎难而上是我们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