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依安文化大院“种”出文化“庄稼”

2018-01-19 14:37:39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扎根沃土引领新风

□本报记者晁元元

时值隆冬,北风刺骨,沃野沐雪。行走在依安县乡间,处处可见红红火火文化大院建设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变化。依安的文化“庄稼”,扎根大地,填满了村民的“精神粮仓”。

冰天雪地文化大院扮靓农家生活

室外零下30℃,依安县阳春乡和乐村前商家屯文化大院里春意正浓。

你方唱罢我登场,欢歌笑语声声响。大院主任张淑琴先来了段单出头《回杯记》,一人多角,气场十足;女村民宋金萍二人转选段《马前泼水》,身段曼妙,眼波流转。

高亢嘹亮乐曲《喜从天降》,秧歌舞蹈泼辣大方。火红的扇子映亮了村民黄雅静的脸颊,她说,这个冬天她学会在手机上编发“美篇”,把姐妹们的舞姿“秀”到朋友圈去,学唱学舞也是“求助”互联网上视频,她先对着镜子揣摩每个动作,看自己做得美不美,学会了再教“舞动青春”秧歌队的姐妹们。“忙时种地,闲时从艺,村里人的日子天天唱着过。”说这话时,黄雅静一脸的满足。

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走进同处阳春乡的民利村另一处文化大院,刚靠近黄蓝相间的矮墙,就听见从院落里传出的笑声,这里热闹得像赶集。说是文化大院,其实就是大院主任张凤侠的家,她把自己家的房子挪腾出来,召集村民们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每天来这里唱几句,跳几段,下几盘,早已是雷打不动的“惯例”。

“半年种地半年闲,有了票子就耍钱”。过去,东北农村“猫冬”有蹲墙根、扯闲篇、喝大酒、打麻将等陋习,如今,文化大院建设,唤醒了村民们“冬眠”已久的文化需求,润物无声地促进了邻里和谐、乡风文明。

身着红衣黑裙的葛云兰,让人看不出已年近七十,她兴奋地说,“吃了饭,老伴儿就紧着催我出门,姐妹们再在微信群里一召唤,心早就飞到了文化大院,连我儿子也直夸我们扭得棒呢。”健身操、大秧歌、水兵舞,大院主任张凤侠教得有耐心,姑娘媳妇、大娘大婶们学得有劲头。不仅在本村表演,她们还“巡回演出”去了邻县拜泉。

这样的案例在依安的广大乡村比比皆是,依安积极推进自然屯农民文化大院建设,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在全县993个自然屯里建起了570个农民文化大院。

在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长张广茂眼里,文化大院牌匾虽小,内涵却大。他说,别看轻文化大院产生的辐射力,点亮这盏灯,就会照亮一大片。依安县从建设文化大院入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十”是打造农民活动十大品牌;“百”是建成570个文化大院;“千”是组织千支活动队伍和培育千名农民文化志愿者;“万”是实现20万人参与活动。真正做到把文化活动办起来,广播喇叭响起来,电子荧屏亮起来,报刊书籍读起来。

走村访户,不跑腿就不出活儿,张广茂深悟其理。2017年3月,570个大院符合方便群众、庭院和室内宽敞、交通便利等条件,被选定为首批文化大院并被择优扶持,张广茂用46天时间将文化大院的牌匾送到500多个村子里。他说,“这块牌子,咱可要郑重地送去,端正地挂上。”他经常天刚亮就出发,等到早晨机关上班的时辰,他已从五六个村屯挂牌归来,一块块亮灿灿的“文化大院”牌子就这样挂在了村民家门旁最醒目的位置。

播撒文明种子助力扶贫攻坚

农民文化大院建在村庄里,活动在农民身边,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建一处文化大院,带动一方活动,凝聚一方群众。

双阳村是双阳镇驻地村庄,也是依安县贫困户最多的贫困村,所辖9个自然屯,现有贫困户301户617人。为了让贫困户早日甩掉穷帽子,村里实施的扶贫项目正中靶心,新筹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依安县双旺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养殖肉牛100头,第一年收益分红给贫困户。正在着手落实的“一亩薯、百只鹅、千袋菌”的产业扶贫工程,让农民生活有了盼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农民兜里有了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必然进步,没有巧妙适度的引导,村子仍是一盘散沙。

多一个球场,就可能少一个赌场,多扮个“名角”,就会少了口角。省教育厅驻双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伟对此深有感慨,扶贫工作队为村文化广场捐赠两套篮球架后,村文化广场上从此“好球”“再来一个”“加油”叫好声不断,一些人从“观众”变成了“队员”,现在,村里的人离开牌场到球场,不贪酒杯爱奖杯,还积极踊跃参加全县的篮球比赛。

“我们太需要文化大院了,这里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能传递党声民意”。双阳镇副镇长袁井贤说,扶贫政策再好,如果宣传不到位,群众不了解,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在文化大院里,村民们自发创编歌舞、快板和三句半,并将建立贫困户档案、宣传医疗保险等内容加进去、演出来,让好政策、好观念入脑入心。

夜晚,温度骤降,双阳镇双兴村娄家屯文化大院里人头攒动,推开门,顿时,一股淳朴和亲切涌上心头。大院主任原忠凡和赵波两口子都是文艺积极分子,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个农家大院里经常上演妇唱夫随、姐妹同台、全家上阵的好戏。

双兴村也是贫困村,“千扶贫,万扶贫,关键还是要扶好自己”。原忠凡一家每年种200亩玉米,她自己又是远近闻名的玉米种子经纪人,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虽然不会把文绉绉的词儿挂在嘴边,原忠凡心里明白,让村民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改变了,也会提振扶贫攻坚的士气。

在村里人的心里点把火,把致富的愿望燃起来,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就像“双面胶”,一面促团结,一面鼓斗志,“现在,就连谁家包粘豆包、冻饺子,大家伙儿一块齐上手,一年到头忙在自家的田里菜地,像这样凑在一起真是久违”。婆媳和睦、孝敬老人、邻里团结,文化大院传递了正能量,原忠凡言语间难掩笑意。

在依安,文化大院的院主任个个是农村文化志愿者,也逐渐成长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带头人,原忠凡们发挥着“种子效应”,把文化的种子播种下去,农村文化才能像庄稼一样茂盛。

如今,依龙镇双阳红文化大院的金凤云带领村民交流剪纸技艺,为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搭建起平台;解放乡东胜村后拉拉屯文化大院的综艺晚会、双阳镇吉利村吉利屯文化大院的曲艺创编也形成了特色。文化大院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县长魏艳芹表示,文化的种子,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也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淀。下一步县里将加大对文化大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文化大院特色化、品牌化、多样化发展,奖励优秀文化大院。不仅要让文化的种子落地,更要创造条件让它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文化队伍

“表情再活泼点,动作再到位点。”文化活动室里,舞蹈学员们在县文化馆老师刘月娇耐心指导下,加紧练习。

你或许难以想象,这些舞者都是与庄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刘月娇感叹,她们的热盼让我们加密了下乡传授和辅导的频率。她说,以往农民习惯“坐在台下看”,而农民文化大院扎根于农村,更多农民热衷“站到台上演”,由此他们从台下走上舞台,从“看客”变为了“主角”。2017年9月依安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来自300多个文化大院的千名农民手持绸扇,摇摆舞步,尽显欢乐丰收的喜庆场面,一个个从扛着板凳坐等政府“送戏下乡”的村民,实现了走上舞台演戏的华丽转变。

这次辅导下乡,县文化馆馆长吴春青“雪中送炭”,为阳春乡文化站带来了期待已久的一台电子琴,文化站长何永梅欣喜地接过电子琴,看着馆里为下一站准备的礼物锣与镲,又特别眼馋。

文化大院的标配是“6+1”,“6”是指一个铁皮书柜,一个棋牌桌,一个U盘、一对麦克风和一块农民文化大院的牌子,“1”是指对水泥硬化的大院再配备3至4件健身路径。开展文化活动的器材和道具是大院的奇缺品,村民们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同样如饥似渴。

过去,办培训班得动员村民来参与,但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出勤率,何永梅站长介绍,冰天雪地正是开展室内培训辅导好时节,前一阵子,齐齐哈尔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周洪儒老师来县里“结对子、种文化”,开办曲艺创编大讲堂,全乡41个文化大院争相要求增加培训人员的名额。三天的时间里,曲艺快板与歌词创作、小品表演、晚会编导,在老师的教导鼓励下,这些文艺能人和骨干的创作欲得到释放,表演欲得到激发,“大家都想上台露露脸,办村晚啥人才都不缺了”!

“竹板一打响连环,听我把扶贫来宣传”,“低保户,贫困户,国家政策来帮助”,“精准识别村村有,步步都按政策走”,“改变思想等靠要,人穷更需志气高”。这是村民中的文艺骨干创作的快板,阳春乡农民艺术团团长程达礼说,以前讲政策,村民有时只听个半懂,在曲艺专家指导下,写出了这些好懂好记的歌词,创编寓教于乐的说唱节目,“村民演,演村民,村民看”,引导村民争创五星新农家,除陋习,树新风,开启圆梦小康的征程。

这是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依安县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暨百万文化能人培训工程活动,针对全县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做舞蹈、书法、曲艺、声乐、摄影培训。如果说“送”文化是定期把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那么,常态化的“种”文化则是在基层建立文化的内生发展机制,为农村文化阵地“补血益气”。

“书屋就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没事就到这里看看书、读读报纸。”在依龙镇中心村刘国中屯文化大院,一位村民手拿一本《农村养殖技术宝典》笑得合不拢嘴,“这书屋是俺农民不要钱的‘老师’,是搬不走的‘仓库’。”让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县图书馆已着手先期在100个文化大院建设流动图书阅读角,每季度图书在文化大院间流动一次,为村民们送上一缕书香。

说话间,一波波的村民陆续走进了文化大院,屋外的雪还在飘着,落在窗上,落在院子里,润进每个人的心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