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板蓝根大王”李海双

2018-01-19 14:35:21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程禹恒本报记者李飞

浓眉大眼,身矮体壮;双臂紫里透黑,常年被阳光炙晒留下的片片斑点清晰可见。初见李海双,很难把他和“板蓝根大王”对上号。直到走进他家宽敞的大院,参观了库房里的大型农机、院后成片的板蓝根种植基地,再坐进那间气派的办公室,才感受到他的不寻常。

34岁的李海双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镇白音诺勒村莫古台屯农民。脑瓜灵、胆子大、见识广,做事风风火火,和同样在“西北风口”土生土长、常年在沙土地里摸爬滚打的村民相比,他显得有点另类。“我们种的板蓝根热销全国。我既是‘药农’,也是全国多家知名大药厂的‘座上宾’。”和记者唠起“药材经”,一股自信、自豪之气立马飞扬起来。

“铁杆不铁杆,市场是标杆”

白音诺勒村十年九旱,耕地是沙土地,村民祖辈以种玉米为生。一年辛苦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更没有通过种地过上抬头日子的盼想。

李海双就不服气。前些年,村里村外盛行养狐貉。一向喜欢“尝鲜”的他也一路跟进,借钱投资了六七万元。狐貉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到扩群成功,已是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了。为挽回损失,2008年底他一路找到狐貉交易市场河北省,回家时的火车上,某药厂业务员和李海双聊天,向他推荐了板蓝根种植项目。当时,种药材是个新鲜事儿。李海双眼睛一亮,一路上刨根问底,先是活了心,后来下了决心。

回家第二天,他狠狠心花了150元钱,打车直奔大庆大同区,找到两位刚刚起步的板蓝根种植大户。一番讨教后,心里托了底,当场买下种子。深知“买卖越扎堆越好干”的李双海访遍亲友、找种田能手,想尽办法、磨破嘴皮动员大家种板蓝根。这一年春天,村里7户农民种了400亩板蓝根,其中李海双种了30亩。秋收时没有收获机,大家费了好大的力气甚至雇人收割。当时正赶上猪流感横行,全国板蓝根身价飙升。产量最高的一亩地产出540斤,净收入破千元,是种玉米效益的3倍多。

“虽说种板蓝根是冷门项目,但我们用冒高的效益证明,药材后面有一个通向全国的大市场。”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种板蓝根第一年一炮打响,李海双种药“上道”了,乡亲们“开锅”了,整天围着他转。第二年,全村种了2300亩板蓝根,亩均净收入900元。至此,种药不再是不靠谱的冒险,村里村外迅速刮起板蓝根种植风。

成功无论大小,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种植量大了,难题也相继出现。首先是水土不服问题。当时,一块40亩的耕地上种的板蓝根放到5片叶时出现大面积枯黄。李海双先后请来三批县里和大庆市的农业专家“会诊”,试多个药方,水土不服的难题就此消除;再就是播种难题。由于当时全国都没有专用播种机,春播时种植户辛苦异常。李海双和大家用心揣摩,创造出简易漏斗颠动播种法。后来和县里一家机械厂合作,经过三次攻关和精心改造,研制出国内独一无二的专用播种机,播种效率由人均每天5亩猛增到50亩。这种机械获得了国家专利,每台售价只有几百元,现在每年销往内蒙古等地几千台。

“干啥事都得找根,市场就是农民的根”

2011年,李海双信心满怀地组建了众兴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众望所归地担任了理事长。按照“药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他决心趟开销售这个最艰险的“深水区”。

种植板蓝根头两年,白音诺勒村板蓝根的销售一靠大同区种植大户带,二靠南方“老客”上门收,价格受收购量、中间环节、市场波动等因素限制,经常打折扣。一年到头种植户到底能收入多少,雾里看花没个准儿。2010年秋收刚结束,李海双坐上火车直奔中国“药都”安徽亳州。带去的板蓝根样品一亮相,这种沙土地上生长、不带土块的板蓝根受到追捧,很快走红市场并创出品牌。“只要是这个品质的,我们保证全收。”三伙儿经销商紧跟着他找上门来,全村产的板蓝根仅半个月就销售一空。

经销商守在家门口拿钱等货,李海双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绑定”终端市场,把药厂也一并“拿下”,用稳定的市场订单给合作社社员上“保险”。为此,几年来每年他都拿出几个月时间,南下西进“攻”药厂。

第一次单枪匹马走进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门卫室坐了大半天,也没人接待他。第二天,软磨硬泡进了药厂接待大厅,看着人来人往,一整天一口水都没喝着。李海双越挫越勇,铁了心要叩开这道门。第三天再次登门,药厂先是派出一个小头头和他聊了一会儿,感到这位来自黑土地的农民身上有股子冲劲儿,就把他请上楼。药厂东北地区采购经理和他茶聊,了解他的来头后亮出“底牌”:“你们合作社的板蓝根品质很不错,在亳州市场很有名。我们可以长期合作。”回来不久,白云山制药厂果然如约派人上门考察,签订了500吨的供货合同,保底价每斤3元,并根据市场行情只涨不降。当年年底,合作社以每斤3.8元的价格向白云山制药厂供货,亩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

凭着这股韧劲,李海双坐热了一个个“冷板凳”。广州健安堂制药、亳州海鑫制药、北京同仁堂制药、河北同济堂制药、云南白药、我省葵花制药等在全国名头响当当的十几家制药企业,相继成为合作伙伴。龙头企业长期而稳定的授权书在手,合作社毫无顾虑地和种植户签订板蓝根收购合同,市场风险化作一路坦途。

几年来,每年一安排好种植板块,李海双就马不停蹄跑药厂、参加招投标,累计花掉了好几万元。花着大钱吃着辛苦,他认为很值得。他告诉记者,把市场“攥”在手里,好处显而易见。论产品售价,合作社生产的板蓝根每斤高于市场一两毛钱;论生产成本,凭借规模化种植每亩少花30元,2016年从山西供应商手中一次采购种子30吨,每斤就省了5毛钱。

作为合作社领头人,李海双在困境中身先士卒、敢于担当。2015年,一家签约药厂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合作社收购款70万元。正好赶上过年,李海双愁得满嘴水泡。自掏腰包、借钱加抬钱,他硬是一分不少地垫付了种植户的售货款,自己家连年货都没买。

作为国内多家知名药厂的“座上宾”,如今李海双“成气候”了,合作社也拥有了市场话语权。“当农民不能只是低头种地。干啥事都得找根,市场就是农民的根。”他总结出的“硬道理”,耐人寻味。

“延伸产业链条,才能抓住市场的‘胡须’”

效益是最好的示范。从嫩江县搬来的朱文利,十年前一家三口身无分文,现在在白音诺勒村盖起了180平方米的砖房,开上了十几万元的轿车;十里八村大家公认的种粮“大拿”姜全山,从最初对种药不屑一顾,到连续三年种植板蓝根200亩,变身“姜百万”。在李海双和合作社的带领下,更多杜尔伯特农民加盟合作社种药发家。

2016年,众兴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县种植了1.5万亩板蓝根,比种旱田净增收600万元。去年,合作社板蓝根种植面积扩展到2.5万亩,仅连环湖镇就达到2万亩。其中,白音诺勒村种了1.2万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一心、克尔台、胡吉吐莫、巴彦查干等乡镇种植5000亩,合作社社员达318户。秋收在即,按照产量实测和相对低价的市场行情,去年种植户总产值可达2700万元,比种旱田增收700万元。

板蓝根是国际公认、目前唯一能替代消炎药的中药材,未来十年的市场前景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大庆是全国最大的板蓝根种植基地,论质量在市场上也堪称第一。如今,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板蓝根种植专业组织,市场在向众兴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招手一笑”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玉米价格低迷,去年已有相当数量的粮农改种板蓝根,药材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应对合作社板蓝根种植面积一年猛增1万亩的考验,李海双提出“提质”计划,进军板蓝根初加工项目,通过对板蓝根进行遴选、切片加工,把“身价”提上去,同时研发中药礼品打入超市,并寻求合作伙伴开展板蓝根提纯加工。仅去年秋收后上马的板蓝根遴选项目,合作社就可以为40名农村劳动力开半年的工资。

“延伸产业链条,才能抓住市场的‘胡须’,这是合作社良性和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走这条路,合作社的未来迟早要‘短路’。”作为大庆市劳模和杜尔伯特先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当家人,李海双认识清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