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鹤岗探棚改 拆除2.8万多户“趴趴房”

2018-01-10 16:17:45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一年内,黑龙江鹤岗市拆了2.8万多户“趴趴房”、修了几十条大小城市道路,其中有些甚至是近20年没啃动的“硬骨头”。

这事儿有难度吗?“当然有!还不小。”市棚改办工作人员刘纯钢说,“工作量大、起早贪黑不说,遇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那真是说破嘴、跑断腿。”

“说实在的,刚开始确实不想搬。”一开始并不配合的胜利路棚户区居民王女士一家,如今不仅分到新房,还在政府帮助下办了低保,“没成想,房扒了、路平了,咱鹤岗也能变得这么美,更别提以后能住新房了。”

房要拆、路要修,这是造福百姓民生、提升城市功能的长远大事,可碰到眼前百姓不理解不配合咋办?且看鹤岗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

“这卡脖子路卡了快20年,终于通了”

和大多数鹤岗市民一样,机关干部侯先生近来行驶在市中心工农区的胜利路上,心情舒畅了许多,“这卡脖子路卡了快20年,终于通了。”

啥是“卡脖子路”?——“你看这横向三道街和四道街之间的胜利路路段,好好的四车道,硬生生被道两边160多户平房野蛮地挤成了两车道。”指着这片棚户 区没拆前的照片,工农区棚改办工作人员王晓一脸无奈,“市中心的干道上摆了个大集市,卖鱼的、开小饭店的、卖烤串儿的,啥都有。行车稍有不顺畅,这路马上 被堵死。”

可这给城市添乱、给百姓添堵的棚户区,愣是在胜利路上“趴”了快20年。“为啥?这可是市中心黄金地段啊。”工农区棚改办主任李雷说,“觊觎的开发商那是一拨又一拨。谁不想多要点?居民要价太高,开发商也力有不逮,就这样一拖再拖。”

再看看现在的胜利路,棚户区荡然无存,一边修起了停车场,一边留着建小公园。

地产开发商20年也没动得了的棚户区,去年花了1个月工夫咋就拆了?“棚户区影响城市形象、居住质量,一到冬天,棚户区家家户户用小煤炉取暖,还严重影 响了空气质量。”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说,“市里下大气力推进棚改工作,还决定还绿于民。棚户区拆除之后除了原地还建的,其他大多数用于建公园、搞绿化,修 停车场、建水冲式厕所等便民设施,不搞房地产开发。这种思路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棚改工作,获取了大多数百姓的理解、支持。特别是一些很多年都没拆得 了的棚户区,今年全拆了。”

雨天漏水冬天冻,这样的房子住了18年,为啥不愿搬?

让王晓没想到的是,即使前期宣传已向160多户居民“吹风”:这次是政府进行棚改,而不是开发商搞开发,大多数居民也第一时间交了房。但当他第一次来到胜利路棚户区居民王绪水家门口,还是吃了闭门羹。

“王绪水今年46岁,小时候小脑萎缩,没有自理能力,也无法沟通。他的大姐和他住一块,照顾他。”王晓回忆起了去年4月份第一次去王绪水家量房时的经历,“一给他大姐打电话,就推托自己有事,不肯见我们,三番五次都这样。”

雨天漏水冬天冻,这样的房子住了18年,为啥不愿搬?王晓和他的同事去了多次,终于在社区的帮助下,和他姐姐见了面。

原来,由于王绪水腿脚不便,他姐姐想选个一楼的房子。还因为担心新房竣工前没地儿住、竣工后没钱装修,迟迟不愿搬。“总算把情况掌握清楚了。”王晓松了 口气,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我们的政策是先交房的先选房,等他们看房时已经没有一楼的房子了。他们看上的房子又超过了应有的安置面积。他们家确实很困 难,但有些要求超出了政策范围。”

和王晓一样,负责兴山区一号地段棚改工作的刘纯钢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房子都是自个儿一块块砖亲手垒起来的,哪舍得拆?”兴山区14委棚户区居民李艳玲大姐说,“我家还有个豆芽作坊,动迁时正值生产旺季,停一天就损失一天。”

“他家任大哥更是倔,给我换成商铺我就搬,不然就免谈。”刘纯钢说,“他家住宅用于生产经营,按政策只能安置住宅。心情我们都理解,可政策是政策,不能随便改。”

“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多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

刘纯钢的工作很快有了突破。

“刘科长一次次上门跟我们讲政策,邻居们也都纷纷交了房,签了协议。”李艳玲说,“我们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不能因为我们一家影响了整个工作。多亏了刘科长,我们赶上了第一批交房的末班车,奖励了13平方米。”

刘纯钢耐心跟李艳玲一家做工作,打消他们想安置商铺的念头,又想方设法替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家住了10多年,又办了豆芽作坊,东西确实很多。我帮他们多争取了几天时间,让他们可以比较从容地把东西搬走。”刘纯钢说。

另一边,王晓也慢慢说服了王绪水的大姐。“我们多次去他家做工作,还了解到王绪水实际上符合低保的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办。”王晓很快向上级汇报了情况。

“考虑到情况确实特殊,我们就和区里协调,帮助他们办低保。”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说。

“他姐姐也慢慢被我们打动了,不再执拗于安置房的面积。在我们协调下,选到了二楼的房子。”王晓说,“后来我们又特事特办,把他们先安置在旅馆,又帮他们租了房子,等新房建好还会帮他们简单装修。”

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说:“棚改工作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处理起来千头万绪,要把工作做精细。不仅要在一线精细掌握百姓的困难和诉求,更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多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替百姓解决一些困难,在第一线把工作做细做实。”

政策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干征收工作,我最大一点感受就是政策要严格执行。这家松一点、那家让一点,不仅工作没法干,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不公 平。”刘纯钢很感慨,“但谁家又没有本难念的经呢?还是要细致再细致、耐心再耐心,不能粗暴地解决问题。毕竟鹤岗是大家共同的家,大多数百姓都还是会理解 我们工作的。”

记者手记

力度准度温度

几个月前曾来鹤岗采访。今次又来,几万户“趴趴房”拆了、几十条路平了宽了,景致已大不同。工程量不可谓不大,背后的工作想必也是千头万绪。这项庞大的民生工程为何能够顺利推进?政策的力度、工作的准度和温度,缺一不可。

 

棚户区拆迁后不搞房地产开发,以公园、停车场等利民设施取而代之。这项还绿于民、还利于民的政策,本身就很有力度。谁不愿自己的城市美一点、好一点?一 把尺子量到底,符合政策的快速推进,不符合的一点不让,执行过程中的力度也确保了公平公正。这些民心所向之举,便是推进工作的最大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