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个老手艺人的时代与情怀:维修缝纫机43年 亲手拆过上百台缝纫机

2016-07-04 09:59:38 信息来源:生活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生活报   7月3日讯 很多人感慨:日子越过越快,工作越来越忙。但对“老古董”刘国斌而言,时间仿佛凝固了,43年来,他只专注于一项工作——维修缝纫机。

  63岁的刘国斌是哈市道外区一家缝纫机商店的维修师傅,20岁起学习缝纫机维修。改革开放后,曾经的“三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不再稀有,缝纫机维修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不荒废手艺,老刘在道外区一家名为“天圣缝纫机”的老铺里,担任缝纫机维修师傅。在他看来,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很满足,最重要的是他能展示和传承这门老手艺。

  30年前赴上海学技术 亲手拆过上百台缝纫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几何时,这样的穿衣理念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缝纫机早已成了废品车上的常见物件儿。但在道外区北五道街,还有一家摆满了老缝纫机的老铺,靠修理缝纫机过着“缝缝补补”的日子。

  这家老铺约有20多平方米,里面摆着六七台老式缝纫机。北京的“燕牌”、上海的“飞人”和“蜜蜂”……老刘介绍,这家店已经20多年了,“最近老有人来拍照”。这些缝纫机究竟啥时候能卖出去?老刘自己也说不清楚,如今家用缝纫机一个月也卖不出去一两台,主要营生是维修缝纫机。

  老刘是老道外人,20岁开始学习缝纫机维修,干这行已有43年了。“刚入行时,是国营百货商店派我到缝纫机厂学习维修。”老刘告诉记者,30年前,他所在的缝纫机商店开始自主从各个厂家采购缝纫机,由于这家商店是我省唯一一家专门销售缝纫机的商店,为了保证良好的售后服务,经理没少派他出差学习维修技术。“生产缝纫机的厂家大多在上海,所以只要生产出新机型,我就会去上海学习。”老刘说,当初会修缝纫机的人特别少,一旦出问题大多会返厂。厂家招架不住这种情况,所以非常欢迎老刘到上海出差学习。为了弄清维修原理,他拆过上百台缝纫机……

 在道外区南头道街有个缝纫机雕塑,老刘每次来到这里,都兴奋得像个孩子。

  修缝纫机曾得“走后门”  一个小问题也会用一整天彻底修好

  “当时手艺精湛的维修工是非常吃香的。”老刘回忆,以前缝纫机商店归百货公司管理,一般只有在缝纫机商店买的缝纫机才能享受终身维修服务,而在其他商店买的一旦出现故障很难维修,因为会这门手艺的人太少了。

  作为“三大件”之一,缝纫机与自行车、手表在上世纪70年代是“富有的象征”。改革开放后,很多家庭主妇练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缝纫机越来越普及。

  老刘说,当年,由于他的维修技术精湛,找他上门维修的人特别多,有单位领导、学校老师……找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有人“走后门”,对此,老刘绝不允许“加塞儿”,必须先来先修,“手艺重要,职业操守和人品更重要。”老刘说。

  在老刘眼里,维修缝纫机并不难,但为了保证维修后顾客能用得住,往往即使是一个小问题,他也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去彻底修理。“前些天,一位老邻居拿来一台转不动的缝纫机。一问才知顾客将豆油灌到了机器里。”为了清理机器里的油泥,他将缝纫机全拆开,用烧开的火碱水一遍遍清洗,如此一来,虽然是小问题,但烦琐的工序,让他花了一小天的时间才将机器修理好。

  “我对它很有感情。”老刘抚摸着他亲手修好的缝纫机,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说不定哪一天,人们快要忘了它的时候,它就该成收藏品了。到那个时候,没准老缝纫机还成了值钱货呢。”

检查缝纫机哪里出了问题。

  现以修理商用缝纫机为主 月入2000元左右

  虽然前来修理家用缝纫机的顾客越来越少了,但对老刘来说,眼下仍有不少活儿要干。“现在的缝纫机大多是商用,主要是洗衣店、裁缝店、面粉加工厂、米厂、饲料厂等在用。”而这些工厂通常是“休人不休马”,即使工人休息,机器也不会停止运转,所以缝纫机的磨损特别大,通常使用不到一年就会出问题。而刘师傅凭借40多年的修理经验,只需用手摸摸,就知道哪些零件磨损得比较严重。

  老刘至今仍在感慨:“学会这门手艺真好,起码不用为吃喝发愁。”如今修一台缝纫机,他一般只收30元钱,由于修理技术一流,全省各地都有顾客找他修机器,他每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属于缝纫机的时代早已远去,“咔嗒、咔嗒”声也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渐渐止息,但老刘对这个老物件的喜爱却从未改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