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仁发模式”的领路人 记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

2016-05-15 21:20:10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黑龙江日报5月3日讯 “谷雨”刚过,田野里的空气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辛勤的农民又开始忙碌起来。

  4月21日,在克山县哈克仁发薯业有限公司,记者见到正在指挥工人搭建马铃薯网棚的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他告诉记者,2016年合作社要实现大跨越,通过与荷兰夸特纳斯集团合作进行马铃薯种薯繁育,引进荷兰优质新品种20个,今年生产微型薯5000万粒,带动种薯种植1万亩,预计实现产值1.2亿元,效益7400万元。

  一

  2008年,黑龙江省开始推动组建资产千万元以上的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我是2006年当选的村支书,当时村里普遍不富裕,我看着很着急,就想怎么为村民干点事,把他们往致富路上领?2007年国家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心头一亮,找人咨询,反复琢磨,认定干合作社是件大好事。”2009年,李凤玉联合当地6户农民以入股形式筹集资金850万元,加上国家、省级补贴的资产1234万元,组建了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

  年轻时当过拖拉机手的李凤玉,准备大干一场。可回忆当年的情景,老李说,那真是“败走麦城”。2009年合作社流转1100亩土地没有连成片,大机械派不上用场,还得花钱雇“小四轮”耕种,到外地代耕也没有挣到钱。秋后一算账,提取折旧后倒赔了187万多元,刚起步就陷入困境,个别社员甚至提出退社要求。“那时候一听敲门声,心里直翻个儿,头一次尝到了躲债的滋味,满嘴上火起大泡,要债的催紧了,甚至动了分农机的念头。”

  在省市县农业部门指导下,李凤玉经过认真细致反思,找到症结所在:合作社缺乏与农民的合作,没有抓住土地这一农业生产核心要素,没有形成经营规模,没有很好发挥现代农机作用,自然就没有经济效益。于是,深思熟虑下,他们开始了探索创新道路:以每亩350元作为保底分红,高出当地农户自行转包土地每亩110元;入社成员不分先后,年终盈余按入社资金同等比例分红;国家补贴资金产生的盈余按成员平均分配;入社成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重大决策事项实行一人一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几条承诺的推出,一下子吸引了农户的眼球,相邻3个村子1.5万亩耕地都加入了合作社。

  许多人有疑虑,国家的农机具补贴应该归谁?李凤玉说,这是给全体社员的,必须平均分配给社员,但必须集中使用才能发挥效果。“到2013年末,仁发国投农机具资产1734万元,平均到每户合7000来块钱,这就让仁发农业生产实现了耕作全程机械化。要是补贴散户,补到20万元也实现不了全程机械化。”

  仁发合作社党委书记卢玉文向记者介绍,2013年初,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取消保底金,按入社成员土地数量、收益分红,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这样一来,亩收益从500多元涨到700多元,比当地非社员农户多了近500元。合作社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013年1月24日,在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内,大红的灯笼高高挂,社员们喜气洋洋,合作社举行分红大会,给社员分红800多万元。看着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户们,大把数着分红钱,李凤玉开心地笑了。

  在省扶贫办大力扶持下,合作社又建设年可存栏1000头、出栏2000头规模的黄肉牛养殖场,购置两台纽荷兰青贮饲料机,用低品质玉米和青贮秸秆喂牛,牛粪还田,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目前,养殖场已存栏黄肉牛200头,出栏后产生效益22万元,两台纽荷兰青贮饲料机外出作业又赚得收入30万元。

  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深入到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在全面考察合作社近年来运行情况后高兴地说,带地入股的合作社符合黑龙江实际,在世界上属于首创。

  李凤玉告诉记者,2015年合作社建设2000亩有机食品专用玉米、大豆生产基地,全程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配套建设物联网监测追溯系统,还没到秋收,上海等大城市经销商就争相高价订购。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又与北大荒薯业签订订单,种植全粉专用薯大西洋5500亩,算上补贴平均每公斤多挣了3毛钱。近两年在压缩玉米总面积同时,把粘玉米面积扩大到1500亩,每亩增收120元左右。

  2015年,仁发合作社总收入9055万元,总盈余4196万元,入社农民每亩分红708元,比当地非入社农民亩均增收400元以上。

  二

  李凤玉说,要想着农民利益,合作社管理不能搞“一言堂”,重大决策一人一票实行民主化,要真正办成农民自己说了算的合作社。

  于是,合作社成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不按出资额表决,而是一人一票,赋予每个成员同等民主权利,重大事项都由理事会或其他成员提议,再提交社员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由监事会全程监督执行。几年来,合作社修改章程、接收新社员、种植业结构调整、取消保底金等决定,都是由社员代表大会集体表决通过。许多合作社社员说,加入合作社放心,大事情每人一票,有啥事都摆在桌面上,大家一清二楚。

  李凤玉告诉记者,财务管理是天大的事,必须全面严格搞好财务管理制度。几年来,合作社通过实行财务核算、预决算和审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足额提取机车装备折旧并专户存储,每个季度都将财务收支情况张榜公布,让社员对每笔收支情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社员们说,制度规范了每个人,又让每个人受益,合作社来一分钱大家都有份,花一分钱大家也都知道,收割时掉个玉米棒子也要捡起来,因为多收一粒粮食,我们就多一分收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合作社领头人的李凤玉,这几年心里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果没有加工,粮食再好也只能以原料的形式卖掉,大量的利润被加工企业拿走。但是单凭一个仁发合作社,人力、财力和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

  针对这种情况,仁发合作社牵头组织5家农机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组建黑龙江仁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建设项目使加工能力得到提升。2015年,公司投资1亿元开始建设3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预计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目前,一期烘干、仓储项目建成运营,已烘干玉米3.2万吨,实现增收256万元。

  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经营,许多带地入社的农民腾出身子,在合作社务工或到外地企业打工,合作社临时用工最多达到1200人。同时,他们成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1个,转移劳动力1520人,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

  农民刘双义告诉记者,过去全家人一年种24亩地,忙乎下来一年收入还不到2万元。2012年加入合作社后,经过培训学习当上了土地目标管理责任区“片长”,2015年我自己的收入就达到7万元,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三

  这几年,仁发合作社虽然在外面有了良好的声誉,但一没有品牌,二没有销售网络,每年粮食销售只能随行就市。从2014年起,他们开始打品牌、建销售网络,先后注册了“龙哥”、“龙妹”、“人发”和“仁发绿色庄园”等品牌。在哈尔滨成立黑龙江仁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去年合作社进入互联网电商领域,建立“仁发特卖”网络营销平台,并与阿里巴巴、一号店、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合作,推进绿色有机产品上线销售。2015年,合作社生产的1000亩有机高蛋白豆浆豆,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往上海超市,平均每公斤售价26元,亩均纯效益达到1200元以上,比普通大豆高出近10倍。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李凤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1年春节,李凤玉一位在哈尔滨麦肯公司工作的亲属来串门,听说合作社土豆卖不出去正在犯愁,经过亲属牵线搭桥,李凤玉赶到哈尔滨找到麦肯公司老总,双方一拍即合。合作社连续四年与麦肯公司签订马铃薯订单,2014年订单量达到1.2万亩,别人的土豆没地方卖,仁发却不愁销路,每斤还比市场价高出两毛钱。随后,他们又与北大荒薯业和海伦鲜食玉米加工厂开展合作,每年向两家企业销售大西洋马铃薯3780吨、鲜食玉米4000吨,纯收入达800万元。

  2015年9月,合作社与荷兰夸特纳斯集团荷兰阿理曼特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计划用五年时间投资46亿元,建设占地一平方公里的马铃薯产业链示范园区,开展种薯繁育、全粉加工和薯条加工三大项目。其中,计划三年内繁育种薯1.5亿粒,建设3条全粉生产线,薯条加工能力10万吨,带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自2011年起,仁发合作社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李凤玉被评为“黑龙江省2011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大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农业部授予的2013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目前,仁发合作社首创的引导农民带地入社的“仁发模式”,不仅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还受到国家领导的肯定,10多个省(市)、自治区派出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

  仁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再到正在建立有多家农机合作社参加的合作社联社,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深度合作,使经营主体越来越有生机与活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