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修条电缆要价13万元 经“万能工”改造200元搞定

2016-05-14 10:05:09 信息来源:生活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生活报5月3日讯  “维修一根进口电缆,外国专家要价13万元,但是经过张金柱一改造,200元就搞定了!”在哈尔滨电机厂线圈分厂,工人们一提到张金柱,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万能工”。据介绍,“万能工”张金柱进厂30年,先后从事过10余个工种。厂里无论哪个设备出现故障,他到现场只要听听声音、仔细瞧瞧,故障原因很快就“水落石出”。据悉,由张金柱带队改造研发的设备,曾获得过“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同时,设备经过他一改造,就为厂里节省了上百万元开支。

  学会机械设备专业英语 被人称为“万能工”

  头戴安全帽,手里拿着一台万能表,一会儿监测焊机,一会儿四处查看……日前,记者在哈尔滨电机厂线圈分厂的车间里,见到了忙碌的张金柱。“快来我这儿看看,这台机器又不工作了”,在不到一小时内,时常有人叫他帮忙。午休时,张金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超薄铜带的焊接技术。“你看看,当遇到0.1毫米的铜带需要焊接时,你使用普通铜焊就不行了。因为温度过高铜带容易被熔化,这把几百元的充气小枪,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张金柱一边做实验,一边向徒弟传授他的各种维修技术。

  张金柱介绍,他今年48岁,进厂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30年来,他先后从事过车工、焊工、吊车工、钳工、维修工等10余个工种。只有技校文凭的他,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学会了机械设备专业英语。工厂里无论什么设备出了问题,只要他一出手就立刻“起死回生”,所以他被大家称为“万能工”。“线圈是电机的心脏,如果生产的线圈出了问题,别说是整套电机出口国外了,就是在国内可能也无人购买。”张金柱说,质量就是生命,让机械设备始终保持健康,就需要靠每一位维修工人的努力。

  成功改造进口设备 为企业节省百万元

  “他努力学习线圈的设计、生产、安装等流程,成为线圈制造的全才。”厂宣传部的王拓告诉记者,为了攻克国外封锁技术难关,张金柱带领团队,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生产攻关,仅近几年完成的技术创新就有150余项。

  2010年,张金柱发现一些机械设备经常出现零部件损坏问题,于是他就带领徒弟们开始研究实验,为了获得一些数据,他曾经连续一个多月从早晨8点一直坚持到晚上11点。经过几十次实验和调试,终于在2011年12月将一台人工操作的进口设备,改造成了全自动智能控制程序。这台设备改造后,为企业节省材料费近百万元。2013年初,他又在此基础上将该设备改造成节能型电源,每台设备年节省电费6万余元。据悉,张金柱的成果已获得国家级专利,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和海峡两岸职工创新金奖,并已在行业内进行推广。

  张金柱不满于现状,他结合国家2025规划,契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机,带领团队制定了《发电机线圈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中对发电机线圈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精准研判,尤其对哈电集团在未来保持国内发电市场份额,进军国际市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