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条电缆要价13万元 经“万能工”改造200元搞定
2016-05-14 10:05:09 信息来源:生活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生活报5月3日讯 “维修一根进口电缆,外国专家要价13万元,但是经过张金柱一改造,200元就搞定了!”在哈尔滨电机厂线圈分厂,工人们一提到张金柱,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万能工”。据介绍,“万能工”张金柱进厂30年,先后从事过10余个工种。厂里无论哪个设备出现故障,他到现场只要听听声音、仔细瞧瞧,故障原因很快就“水落石出”。据悉,由张金柱带队改造研发的设备,曾获得过“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同时,设备经过他一改造,就为厂里节省了上百万元开支。
学会机械设备专业英语 被人称为“万能工”
头戴安全帽,手里拿着一台万能表,一会儿监测焊机,一会儿四处查看……日前,记者在哈尔滨电机厂线圈分厂的车间里,见到了忙碌的张金柱。“快来我这儿看看,这台机器又不工作了”,在不到一小时内,时常有人叫他帮忙。午休时,张金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超薄铜带的焊接技术。“你看看,当遇到0.1毫米的铜带需要焊接时,你使用普通铜焊就不行了。因为温度过高铜带容易被熔化,这把几百元的充气小枪,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张金柱一边做实验,一边向徒弟传授他的各种维修技术。
张金柱介绍,他今年48岁,进厂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30年来,他先后从事过车工、焊工、吊车工、钳工、维修工等10余个工种。只有技校文凭的他,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学会了机械设备专业英语。工厂里无论什么设备出了问题,只要他一出手就立刻“起死回生”,所以他被大家称为“万能工”。“线圈是电机的心脏,如果生产的线圈出了问题,别说是整套电机出口国外了,就是在国内可能也无人购买。”张金柱说,质量就是生命,让机械设备始终保持健康,就需要靠每一位维修工人的努力。
成功改造进口设备 为企业节省百万元
“他努力学习线圈的设计、生产、安装等流程,成为线圈制造的全才。”厂宣传部的王拓告诉记者,为了攻克国外封锁技术难关,张金柱带领团队,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生产攻关,仅近几年完成的技术创新就有150余项。
2010年,张金柱发现一些机械设备经常出现零部件损坏问题,于是他就带领徒弟们开始研究实验,为了获得一些数据,他曾经连续一个多月从早晨8点一直坚持到晚上11点。经过几十次实验和调试,终于在2011年12月将一台人工操作的进口设备,改造成了全自动智能控制程序。这台设备改造后,为企业节省材料费近百万元。2013年初,他又在此基础上将该设备改造成节能型电源,每台设备年节省电费6万余元。据悉,张金柱的成果已获得国家级专利,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和海峡两岸职工创新金奖,并已在行业内进行推广。
张金柱不满于现状,他结合国家2025规划,契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机,带领团队制定了《发电机线圈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中对发电机线圈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精准研判,尤其对哈电集团在未来保持国内发电市场份额,进军国际市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