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2016-04-26 13:08:35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在“兴村网”电商平台,付华廷(中)查看绿色有机农产品。 李贺 黑龙江日报记者 姚建平 摄

  黑龙江日报4月13日讯 四月的春风吹开了江河,大地开始泛出淡淡的青色。

  4月9日上午9时,记者刚一走进甘南县兴十四镇兴十四村村委会大门,就遇见从粮库工地回来的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今年村里工程建设任务多,时间不等人啊,早晨两委班子会一结束,我就去了工地,干事业要只争朝夕啊!”

  满面红光,说话干脆,丝毫看不出付华廷已是67岁的老人。自1972年担任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付华廷带领父老乡亲拼搏创业,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发展成为农民年均收入7.6万元,拥有22亿元总资产的“龙江第一村”。

  还记得26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付华廷时的情景。坐在当时村招待所平房里的木板床上,听他讲述背着煎饼去买拖拉机零件,吃光了煎饼,硬是靠马拉、人背,把1000多个零部件运回村里,组装了第一台拖拉机的激动喜悦;听他讲述带领全村青壮劳力,顶着严寒酷暑,7年时间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贫瘠的耕地里,600多亩沙土地变成丰收良田,实现了“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梦想的感人故事。

  当书记44年来,付华廷从没休过节假日,长年超负荷的劳累,使他患上多种疾病,几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现在仍然是起早贪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是什么样的执着信念,让他保持旺盛的精气神。付华廷说:“我当年立下誓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经过几十年发展,兴十四已经走上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的康庄大道,我心里高兴啊!”

  几十年在土地上的摸爬滚打,让付华廷深知,必须走产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村经济,农村才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在黑龙江兴十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智能温室,村民正在整理盛开的蝴蝶兰、杜鹃、海棠。示范园区主任郑逢琪介绍,这里种植80多个品种1万多盆花卉,每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付华廷告诉记者,兴十四村依靠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通过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大市场,提高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业水平。全村拥有各类先进农机500多台套,作业面积辐射兴十四村及周边耕地40多万亩。土地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

  2010年,兴十四村与省农科院进行院村共建,目前示范园区已建成万米智能温室1栋、实验控制中心2543平方米,1个3000吨库容的马铃薯种薯窖,建成1331栋温室大棚。先后购置大型喷灌设备100多台套,耕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温室和大棚内全部安装高效节水的滴灌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

  在草莓种植大棚里,一簇簇火红的草莓鲜嫩欲滴。付华廷与前来采摘的游客交谈,向种植户询问当前的市场价格。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来自大连庄河的草莓种植高手孙德胜告诉记者:“从2011年来兴十四搞草莓种植,现在我家已有7栋大棚,每栋大棚产草莓2000斤收入5万元,7栋大棚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

  5年来,园区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达到2.4万亩,吸引辽宁、齐齐哈尔、大庆等地130多户农民来此承包大棚,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安置就业2000多人。带动周边6个村1万多人,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到6000元增加到1.2万多元。

  “农业发展了,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高兴,村班子成员也高兴。可我静下心来又琢磨,光靠种地能让乡亲们富起来吗,也就弄个年吃年用。经过深思熟虑,我在班子会上提出,必须要发展精深加工产业,让种出来的农产品提高身价,带领兴十四村实现新型工业化。”在黑龙江卫诺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富华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村办企业采访中,看到这里生产的植酸酶、乳酸菌等产品走俏全国,记者深深被付华廷这位农民的长远眼光和超前思维所折服。

  几十年在土地上的摸爬滚打,让付华廷深知,农村要想富裕起来,必须走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村经济,上马农业产业化加工项目,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下,兴十四村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他们与北京挑战集团、温州海螺集团合作的酶制剂生产项目,与北京科为博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的微生态制剂生产项目、3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有机大米加工项目、有机杂粮加工项目和有机肥生产项目相继落户产业园。2015年,农产品加工项目产值达到4亿多元,带动2000多人就业。

  “现在,老农民也玩起了新花样,通过互联网的快车,让兴十四有机农产品进城,实现由原来的卖产品向卖生态、卖环境、卖安全、卖健康转变。”在“兴村网”电商平台,付华廷手拿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兴地对记者说。

  2015年10月,村里成立黑龙江兴十四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兴村网”,农民足不出户就可选购中意的商品,同时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向全国。公司副总经理付恒芝介绍,“兴村网”已在全县8个社区、95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建立信息服务站点289个,发展信息员、草根物流配送员共计360人,半年时间网上销售各类绿色食品400多万元。

  付华廷常说,只要我干一天,就要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就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

  在付华廷的带领下,全村2.4万亩耕地100%实现精准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喷灌,98%村民进入村办企业成为“产业工人”。最重要的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上班、打工,就地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空巢老人孤独无依、留守儿童失学、年轻人两地分居离婚率升高等社会问题。

  走进宽敞明亮的村民公寓楼,记者见到了69岁的王立忠,作为村环卫队的清洁工人,他刚刚完成当天上午的保洁工作。说起现在的好生活,王立忠喜笑颜开:“住上这115平方米的楼房,再也不用烧柴取暖了,我一个月工资1360块钱,还有退休金和养老补贴。老伴和儿子在村里企业上班,全家一年收入20多万元呢。”

  “经济发展壮大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想啊,要改变过去农村脏乱的环境,兴十四人要活出新样子来。现在,农民住的是单体式花园别墅和公寓楼,呼吸的是1.5万亩人工松林释放的新鲜空气,吃的是绿色、健康的有机食品,居住环境比城里还要好,兴十四村民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走到环境优美的别墅区,付华廷说出了自己当初力排众议建设别墅的想法。

  为解决新增人口住房难题,兴十四村把原来的平房全部拆掉,按照标准的5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在原有136栋农民别墅基础上,又新建村民公寓楼34栋5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车库、仓房,完善“上下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时新建社区服务中心、高中教学楼、食宿楼、幼儿园等设施,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日臻完善。全村人工造林植树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40%,兴十四村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式现代化小城镇已经初步成型。

  中午时分,沿着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走进一片红瓦白墙的别墅区。记者敲开一户房门,开门的是刚刚回家吃午饭的兴十四学校副校长马春波。这是一栋二层别墅,总面积198平方米,上下共有三个卧室、一个书房和一个客厅,在别墅一楼外侧还有一个车库。今年35岁的马春波2003年从齐齐哈尔大学毕业后,来到兴十四学校工作。从刚刚来村里时住招待所、分配平房到现在住上别墅,马春波说,这是以前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儿。

 付华廷常说,只要我干一天,就要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就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近年来,兴十四村按照创建美丽乡村的整体要求,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农村城镇化示范典型,投资建设村民公寓楼、三星级富华宾馆、村文化宫、中小学校、文化休闲广场、村史展览馆等,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和宽带入户率均达到100%。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社保待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还享受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学生上学等“十免费”待遇。全体村民享受米、面、油等14项福利待遇,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除免费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待遇外,每月还另外享受120元的生活补贴。

  在第一代拓荒人中八名共产党员唯一健在的83岁张维良老人家里,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老人十分激动:“当年我们吃糠咽菜,现在是大米白面。村里为我们办了医保、社保,每年收入的钱花也花不完,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啊!”

  2016年,兴十四村新建成的医院、高中将投入使用。同时,还在建设污水处理厂、20万吨粮食仓储库、1万吨绿色食品智能库项目和精品粮食智能仓储库……

  付华廷说,班子团结不团结,班子一把手起决定性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干的,自己首先不能干

  “农村要想富,必须有坚强的党支部。”付华廷靠着坚定信念,把“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的政治追求,40多年来村党总支一班人团结一心,带领大伙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付华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坚持“三不图”:一不图当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出名。付华廷每月从3000元工资里拿出1600元,交给村小学买书买本、买教学用具,还多次向贫困学生和灾区捐款,累计捐款20多万元。这几年,市县先后奖励给付华廷的招商引资奖金达256万元,还有他多年来的劳模补助、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讲课费等累计10多万元,他一分钱没要,全都交给村里用于公益事业。

  一个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套好制度,一条好思路。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付海廷告诉记者,这就是兴十四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在付华廷的影响下,兴十四村两委班子成员人人都是顶梁柱,敢碰硬、敢担当,勇于挑担子。每次换届选举,从不设候选人,都是一张白纸发到党员手中,愿意选谁就写谁,村党总支主要成员连续近40年当选,付华廷更是连续44年以高票当选。

  采访中,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淑媛告诉记者,老书记经常告诫他们,班子团结不团结,班子一把手起决定性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干的,自己首先不能干。“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从2004年来到村里工作,我已经完全融入到兴十四这个大家庭中。十几年来,老书记一心为公、严于律己的品质在时刻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位干部党员。从他身上学到了锲而不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是我们年轻一代干好工作、锻炼成长的巨大动力。”

  付华廷说:“干部党员要干实事,敢打硬仗、冲锋陷阵,想要捞好处的就别当干部。村党总支带领村民协商制定村规村约,做成‘小红本’发给大家,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违者受罚,大家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在兴十四村,付华廷对自己和全体党员干部“约法三章”,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家属和亲友不搞特殊化。随着中心城镇建设的加快,近年来村里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达几亿元,全部实行招投标,透明公开。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工程公司经理等两委班子成员的亲属中没有一人参与项目。

  采访中,付华廷多次对记者说:“干事创业一定要有精气神,哪有不付辛劳就获得到的好事!”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队伍,党员干部面对脏活、累活、最难完成的工作,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全村党员由1956年刚建村时的8名发展到现在的137名。许多党员干部说,与老书记相比,我们每个人做的这点工作都微不足道,他把心都掏给了兴十四村的父老乡亲和这片黑土地。

  担任村支书44年来,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奔波劳累,付华廷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合并症、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严重疾病,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在兴十四村采访的两天时间,记者看到的是付华廷忙碌工作的身影,午饭、晚饭休息片刻时间,坐在椅子上,他找出随身携带的小药包,拿出针管、消毒棉,自己注射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随后吃上两片口服药,再向我们说起村里未来的发展打算。看到付华廷疲惫的身影,记者几次忍不住眼眶湿润。

  在付华廷家中,记者见到了他的妻子林淑美,交谈中说起老伴几十年来的付出,这位67岁的老大嫂眼含泪花。“为了集体,他很少顾家,开始家里人都有怨言,可看到一年一年村里发生的变化,我和孩子们也都理解他了,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他的身体能够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付华廷仍然保持着早晨六点在家吃饭,然后开始工作的习惯。4月10日清晨6点半,他又赶到村里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查看水稻种子出芽情况,叮嘱农技人员要严格把好催芽质量关口,育壮秧苗。

  多年来,付华廷先后当选第五、六、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付华廷的荣誉很多: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全国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全国生态文明十大楷模、全国三农模范人物、黑龙江省农村“百名好支书”标兵等。兴十四村被中组部、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被黑龙江省委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谈到未来发展,付华廷告诉记者,今年是兴十四村建村60周年,六十年沧桑巨变,一甲子春华秋实。到2016年末,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力争总资产达到24亿元,总收入达到25.3亿元,利税1.2亿元,人均纯收入超8万元,把兴十四村建设成为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新城镇。“我感激党给予的各种荣誉,只要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在有限的生命里,继续做好兴十四未来发展事业,来报答党的恩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