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牡丹江产业扶贫“点对点”定向包保“一对一”

2016-04-24 15:04:36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黑龙江日报4月24日讯 早春四月,从冬天中“醒”过来的田野悄然舒展出一幅“春潮涌动备耕忙”的画卷。打破十多年种植玉米的惯例,宁安镇联合村农民贺立冬在承包田里栽种了17亩大榛子树苗:“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就指望它了。”贺立冬对前景充满了信心。

  今春,牡丹江市将农业结构调整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通过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确保到2017年年底贫困村全部摘帽,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3年完成任务。

  建档立卡:开设精准扶贫台账

  4月19日,记者驱车来到阳明区桦林镇互利村,67岁的贫困户王克贵告诉记者,自己过去每年仅有2000多元的收入,并且疾病缠身,日子过得“紧打紧”。“今年可不一样了,帮扶干部给俺建了个档案,还帮我琢磨种马家沟芹菜、红小豆、养大鹅,并且种子、销售都由他们帮助解决。”王克贵搓着手脸上笑开了花。

  在今年2月末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牡丹江市落实精准扶贫脱贫市县乡村党政一把手担当第一责任制度,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到在春耕之前全部到村到户,逐户逐人掌握实情,安排落实扶贫项目。 到3月15日前,全市完成了经公示的24535名贫困人口、102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市农委副主任张勇儒介绍说,现在22个贫困村全部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达到致贫原因清、收入来源清、扶贫对策清、脱贫目标清、帮扶责任清。

  与此同时,他们还启动了22个市直部门与22个建档立卡村结对帮扶工作,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驻村工作队定期协调、集中会商、统一行动工作机制,并确保市县乡村4级各派出一名干部包扶1户贫困家庭。牡丹江市委书记张雨浦说:“我们就是要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发力,兑现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一村一品:瞄准特色农业调结构

  种啥效益好,种啥销得快?今年,牡丹江市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强的优势,聚焦一产“特而不精”问题,着力构建“菌菜林瓜”为主体的农业结构。他们坚持把壮大区域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支撑,做到村村都有支柱产业、都有突破门路,所有贫困户都有增收产业、都有赚钱门路。以市场为导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全市今年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万亩,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而他们也把这“一减一增”的重点放在了22个贫困村上。

  牡丹江市实施了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切实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一村一策、一屯一计、一户一法,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到2017年年末,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壮大1个以上以菌、菜、牧、林、游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以上种养或非农为主的增收项目。针对农业调整的实际情况,全市开展了系列种植技术培训班,到目前举办22期、培训农民3500人次,做到家家都有一个种养业技术明白人,为22个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打好技术基础。

  今春宁安镇联合村104户、325位贫困村民放弃了玉米种植,栽了11万株大榛子树苗,摇身一变成为大榛子一品村。“今年村民种大榛子,由政府供苗,合作社一垧地补贴4000元,目前大榛子种植了1530亩,这些就是我们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联合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志满告诉记者。

  标本兼治:“输血”更重“造血”

  “快到我家看看吧,我家将来不仅能发电还能卖钱呢。”4月20日,记者随牡丹江市财政局、海林镇的帮扶干部来到海林镇西德家村贫困户王吉友家看到,工人们正在他家房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板。帮扶干部李鹏介绍说,全村15户贫困家庭今年都能安装上这样的光伏电站,家里用电不花钱,余电还可以并网发电,每年每户至少收益4000元以上,这种光伏可连续收益25年,每户6万多元的成本费用全由帮扶单位解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牡丹江市扶贫攻坚注重标本兼治,在着力解决路、水、住房、通讯等制约发展瓶颈问题的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和宜游则游的思路。他们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脱贫致富,重点支持鼓励域内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合作、技术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吸纳贫困户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贫困人口更多分享产业化成果。重点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他们还依托全市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贫困人口,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环保工业就业创业。

  阳明区依托地处城郊的地缘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支持贫困对象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农业的高收益、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海林镇西德家村通过招商,兴建了蓝莓采摘庄园、红树莓基地,以及粮食烘干塔、玉米秸秆环保加工企业。村主任包全成说:“通过产业帮扶,极大增强了我们自身‘造血’功能,到2017年末全村15户38名贫困人口能够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