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刷卡时潇洒还款时拖拉 投机取巧的“养卡人”悄然滋生

2016-04-18 13:32:26 信息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东北网4月5日讯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购物、吃饭、打车,都可以刷卡解决,当使用信用卡越来越方便时,出现了一类不能按期还款的人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养卡人”(专门替人解除信用卡的还款期限并提取相应手续费者)也悄然诞生了。在“先消费,后还款”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的同时,投机取巧的骗子又一次找到了使他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3月30日,铁锋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列举了三种比较典型案例,提醒市民在享受信用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保持警惕。

  案例一:

  典型的信用卡诈骗

  2012年年初张某以其自己名义在某银行办理了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截至2015年3月,累计透支现金2万元,超过三个月,经过银行多次催收仍不归还。后经银行报案,张某于河南省打工时被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在目前基层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很大。部分被告人对法律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未按期还款的重要性。因恶意透支,最后,被给予刑事处罚的同时,也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金,所谓得不偿失。

  案例二:

  养卡人“消失”后的悲剧

  小鲍是个月光族,每个月超额刷卡消费。去年5月份,还款日到来之际仍无力还款,为了继续透支,从朋友处听说了“养卡”公司,能帮忙还款,收取少额手续费。于是其在网上找到“养卡”公司李某,以透支金额的百分之五作为回报,二人达成合意后,李某约其见面,小鲍根据对方要求交出了信用卡和取款密码,对方说第二天就可以将卡还给他。小鲍先支付了500元作为报酬,要求还款2万元。当晚小鲍收到了自己信用卡还款的消息后便欣然睡去,待第二日一早醒来,看到短信傻了眼,收到两条信息:第一条是您的信用卡消费2万元的信息;第二条内容是“您的尾号为####的信用卡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刷卡消费人民币1.5万元”。小鲍给李某打电话,但是李某电话关机已经打不通了,小鲍打电话到银行查询,确实显示其持卡消费1.5万元。无奈之下小鲍报案,对方冒用他人信用卡涉嫌信用卡诈骗罪,但因为电话未登记身份,因此侦破尚需时日,小鲍不仅下月要还上自己之前所欠的2万卡债,还不得不帮骗子及时还上1.5万元,逾期不还,经过银行多次催收,其又会重蹈“案例一”的覆辙。

  案例三:

  被告人与被害人身份转换

  王某从南方来齐市务工多年,自己开个小超市,他还是一位“养卡人”。2015年3月份一天,魏某来到其超市,说通过朋友介绍,知道其能帮人还信用卡,王某将魏某的卡拿过来,根据魏某提供的密码,在自家的pos机上刷了500元,显示交易成功,二人商议,将此500元作为养卡费,由王某代魏某还款2万元。然后魏某声称自己有事,说第二日再来取卡,王某替魏某还款后,恰巧超市一帮人排队结账,待大约20分钟后,王某忙完,王某准备再次通过自己的pos机将2万元刷出来,可试了几次,pos机都提示密码有误,王某感到情况不对,马上打魏某电话,关机。原来,王某还款成功后,魏某通过第三方平台将卡中的钱转走,然后又三次故意通过手机输入信用卡密码三次,卡自动锁住,再由本人办理挂失,前后不过5分钟。后王某报案,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将魏某抓获。不过赃款已被挥霍,王某未得到魏某的赔偿。

  以上几种诈骗方式,有的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是由于贪心。信用卡的普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它刺激了消费,实现了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但如果消费无度,不考虑实际状况,只考虑自己的购买欲,那也会让自己过早的背上债务。另外,信用卡违规套现是我国法律的“灰色地带”,目前并不构成犯罪,但随着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也随着立法的完善,信用卡违规套现有望在法律上得到更清晰的界定。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该不该养卡,如何使用信用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总之还是要遵规守矩,打法律的擦边球迟早要打出问题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