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庆同高校合作释放转型发展新活力

2016-03-29 14:01:32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黑龙江日报3月29日讯 大庆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大庆哈工大新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和龙头企业;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健康照护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启动建设,以打造我省首家健康服务上市公司为目标,建设集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全国健康服务业“金字招牌”;八一农大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成功面世、转化;大庆市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全面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于今年5月挂牌。

 为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2015年5月,大庆市委着眼创造发展新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了推进地方与高校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旨在推动市校资源共享,构建相互支持、互为依托,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打造支撑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大批印有市校深度合作“标记”的合作项目纷纷启动建设,大庆经济发展量质齐头并进,格局为之一新。

  大庆市委书记赵铭强调,抓市校合作,就像抓优化发展环境、抓全民创业、抓转型发展一样,要将其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市长韩立华提出,要把市校合作作为提升大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也要作为市校共赢发展的重要机遇抓实抓好。

  作为一项大战略,市校合作在大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大庆作为年轻城市,积累形成了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第一个阶段是伴着石油石化大企业发展而诞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大庆师范学院、职业学院、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第二个阶段是伴着城市功能提升而聚集的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入了东北石油大学、八一农大、哈医大大庆校区、省农科院大庆分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庆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第三个阶段是伴着创新发展大势而融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协同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大庆作为地级城市,驻有6所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在全省仅次于哈尔滨,一些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水平在国际和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智力、科技优势明显,市校合作空间和前景广阔。据大庆市科技局统计,2015年大庆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出科研成果1200项,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00项,转化率近10%。

  在深化与驻庆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大庆市委、市政府秉持招载体与招项目并重的新理念,正积极与哈工大、中科院长春分院等域外高校、科研院所谋划在大庆设立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平台,针对大庆发展特别是产业特点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重点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坚持高点定位

  以战略思维谋划合作

  在深化对市情认识的基础上,大庆新一届市委班子感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别是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和原油“量价双降”等不利因素影响,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发挥现有优势,克服劣势和不足,深入挖掘释放潜力,寻找新的支撑力量。在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和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驻庆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成为大庆转型发展的最现实优势。2015年5月,大庆市委提出深化市校合作,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提升战略定位。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市校合作,将其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来安排,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来谋划。明确提出,市校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抓下去;市校合作不是一般性的、浅层次的合作,而是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是深度融合发展。

  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市校合作,提升大庆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计划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0家左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86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市校合作促进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市校沟通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目标任务、合作内容、责任分工、推进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规划和部署,共敲定150个市校合作项目,逐一明确了责任人和时间推进表。

  拓宽合作领域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统筹协调、共促发展,推动市校融合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延伸。

  开展教育合作。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互动,建立地方教育部门与高校日常沟通联络渠道和协作机制,定期组织高校与中小学共同举办教育发展、教改形势报告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小学任教,组织高校教师到乡村学校帮扶支教、优秀学生到乡村学校顶岗实习,高校图书馆、重点实验室、体育场馆、博物馆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推动资源共享,让高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挥哈医大大庆校区、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医疗资源优势,大力培养符合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适用型人才。依托哈医大大庆校区的学科优势、师资团队、教学设施,促成哈医大大庆校区与北京无忧草公司强强联合,成立大庆家邦公司,共建大庆健康照护人才培训基地,按照“立足大庆、服务周边、辐射全国”的发展思路,专门培训母婴护理、慢性病护理、残疾人康复、老年人临终关怀等实用性人才,带动大庆健康服务业发展。目前已举办母婴护理师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200人。

  融合发展城市文化。整合市校文艺演出资源,打造以市属演艺团体、高校艺术教师和大学艺术团体为主体的市校文化发展联盟,合力创作文艺精品,联合开展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万名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推进文明城创建宣传,关爱社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城创建工作。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与高校共建10个旅游实习培训基地,共促100人创业就业,共同培养1000名旅游高级人才。

  深化科技合作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把科技合作作为市校合作的重中之重,激活大学现有科技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技术攻关、抓成果转化。

  共建大学科技园。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原则,强化市、校、企三方合作,把大学科技园建成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启动八一农大和大庆师范学院科技园建设,正在研究选址工作。发挥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完善配套设施,开展高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石油石化行业技术进步,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接转化科技成果50项,培养一定规模科技型企业27家,孵化企业100家。

  共建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采取市、校、企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为高校直接服务地方发展搭建平台,重点建设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航天果蔬科技示范园、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等39个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2015年,全市各类研发检测机构和平台快速发展,达到85家,转化科技成果110项。力争到2017年达到150家,加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达到30家。

  搭建产学研对接交流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依托,健全校企对接机制,定期梳理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和高校科研成果,形成企业需求目录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清单,促进科技与项目对接常态化。构建一对一、多对一的校企对接模式,不定期组织部门、县区和企业负责人到高校考察调研,寻求双方合作的对接点。目前,已确定搭建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基地等对接交流平台3个。杜尔伯特县与八一农大达成了科研成果转化、牛羊疾病远程诊断、水稻盐碱地种植积水运用等多个意向。大同区与八一农大围绕共建设施农业研究院、发展航天科技园区等,确定了区校合作十个项目。萨尔图区成立创客实训公司、创客联盟,启动大学生创客旅游等10家创客实习实训企业,近3000名大学生获得实习训练机会,与大庆职业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共建就业创业服务基地。红岗区成立微企创业园科技孵化服务中心,内设东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重点为辖区石油装备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加强人才合作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努力将高校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支持高校引进高端人才。研究制定人才政策,对高校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可享受出入境、户籍等市属权限范围内的“绿色通道”服务,在子女就学方面享受与市引进人才同等政策。继续落实人才补贴政策,对驻庆高校2008年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发放政府津贴,其中,教授每月1000元,副教授每月500元。每年拿出150万元,对大同航天育种基地20名工作人员每人每年补贴7.5万元。

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互动。产业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建立校企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定期组织高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与对口产业的专家、管理和技术人员对话,相互了解彼此人才培养和需求情况,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和引导大庆职业学院开设企业专班,围绕全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实现招工即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正在积极建设大庆职业学院汽车学院,为大庆沃尔沃整车制造基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选择市内大中型企业和教育、卫生、科研等单位,建立医疗、化工、汽车、新材料、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现代服务等一批见习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条件。推进青年大学生创业梦工厂、创客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创业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培训、信息交流、场地资金、融资贷款等支持,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发挥高校决策咨询优势。聘请高校专家担任地方党委政府和决策咨询机构顾问,在地方党委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前,征求高校意见建议。邀请高校领导出席相关全市重要会议,为高校人才建言献策创造便利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现代城市管理、人文社科研究等领域,与高校广泛合作,开展决策咨询。

  完善组织体系

  强化市校合作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校合作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高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成员单位涵盖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科研院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市校之间的日常联络,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组织协调对接会商,督促检查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起联席会议、专题会商、现场办公、专项推进、信息共享、合作备忘、总结评估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协调组织推进市校合作。

  强化政策支持。实施课题优先工程,市、县区本级重大课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高校承担。设立市校合作发展资金,采取市财政投入和社会企业捐助的方式,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市校合作的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培养培训、研发机构建设。设立大庆市产业引导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风险防范、滚动发展”的原则,吸引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大庆重点产业领域,促进资本与产业融合发展。从今年起,年均筹资40亿元左右,到“十三五”末形成200亿元规模,预计撬动社会投资在500亿元至600亿元规模。

  严格督查落实。成立科研、社会事业、人才等3个专项工作组,对市校合作重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时间节点、时限要求、责任分工,实施专项推进。把推动市校合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采取重点督办、跟踪督办、抽查督办等方式,及时跟进督促,适时通报进展,狠抓推进落实。

  营造浓厚氛围。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深入宣传市校合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展,宣传支持和服务高校的具体举措,宣传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及大学创业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努力为市校合作营造有利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