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鸿:香港为何产生不了“韩流”?
2019-04-15 17:05:1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台湾高雄市长韩国瑜早前来港交流,特首林郑月娥会见他,表现了香港亲善的一面,不像过往特区政府对台湾来客有所回避。不过韩国瑜此行并没有掀起香港政治变化,反对派对是次两地交流视之不见,反而猛烈批评韩国瑜与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会面。议员们、政客们亦少有讨论“韩流袭港”的现实意义;与台湾方面,韩国瑜到港澳大陆交流造成的哄动大相迳庭。究竟是香港社会对“韩流”不闻不问?抑或是香港政治已经冷感至无法再可激动?
“韩流”的政治意义,一是民粹主义,但他的民粹主义不是特朗普等欧美极右派在政治上找代罪羔羊。他鼓动民众,民众热烈反应,却是因切中时弊,不是政治欺骗。二是他要拚经济,不搞政治改革。拚经济是面向民间大众,卖高雄千家万户赖以维生的农渔产品。不是替大企业或外商做事,不是把土地给大企业,便以为可把经济搞好,忘却了大企业的利润挂帅,对本地多是挪走资源而少有真正长期并惠及大多数人的投资。社会大众的民生问题不应政治分界,应不分蓝绿。要先把大众的生计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再让人民在政治上选择。
不过,韩国瑜的政治现实主义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关键,两岸关系是高雄乃至台湾对外经济的命脉。当前便是把高雄的农渔产品卖往大陆,也广招大陆旅客,这便立马地把高雄疲惫的经济即时振兴。振兴是刺激民心,提升信心。这样的民粹主义是发动民众,一起打拚,政府带头,领导先行。
相对而言,香港现时经济因内地因素而不太坏,政府且坐拥巨额盈余。只要政府愿意投资,便可改善竞争力和经济信心。在外有中央政府支持,大湾区发展规划更提供一个区域发展、相互合作的平台和机会。香港的问题与高雄大不相同,是有众多机遇而不懂或不愿去利用。
沙中线的工程丑闻突显了香港公共工程投资体制长期积累的问题——人谋不臧、体制失效,特区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不单远水救不了近火,且更令社会担心体制、人事不改,“明日大屿”会否出现沙中线同样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特区政府谘询社会民意机制还是传统的一套,尽是公关伎俩,也限制在政府友善的精英圈中,社会大众没法参与,也因而难有信心。
韩国瑜可以掀起“韩流”,因为他置于死地而后生,从毫无机会当选,没有人脉桩脚,却还抓住民心,关键是他是从体制以外,摆脱精英。特区政府某些人,抑或是立法会议员,都是以精英自许,对现有体制有深厚的既得利益关系。“港独”组织被取缔、“港独”“自决”议员被DQ、非法“占中”发起人被裁定罪成后,反对派不敢轻易妄举,怕的是失去议席。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各方都谈,可却还是依现有体制、制度、程序来讨论。也没有人真的把心放进,愿意为民众的利益打拚。
香港不是没有危机,长者贫穷、公营医疗、基层居民住房等问题,其中包含多少血泪。但政府、政客却没有多少人愿为这些弱势社群打拚。只是不痛不痒的把公帑慢条斯理地分配便算,媒体、青年学生、工运和社运人士也同样地把问题和民众切身痛苦忽视。只有政治运动,没有社会和民生运动从下而起。香港便没有“韩流”般的民粹主义,社会只有精英便没有良心。
作者:陈文鸿 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