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栏作家:李怡被蒙闭的良知
2019-03-28 00:57:34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近日,李怡在《苹果日报》刊登文章《世道人生:报应》,通篇文字对在全国“两会”期间离世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先生大为不敬,甚至形容王敏刚先生离世的消息是“一段死人消息被网民欢呼为正面消息”,更谎称“是由于人们在人为厄运不断的极度无奈之下的难得发泄”。文章言辞狠毒,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对逝者的离开如此不依不饶、恶言相对?正如李怡所说,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事”。
一个人的逝去,对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而言,一定是伤心欲绝的事,特别是对于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更是值得所有人尊敬,毕竟有些事我们只是停留在“想想”阶段的时候,他们已经出发在实践和努力的路上了。但是,为什么有人却总要抹灭别人的功绩,贬低人家的人格,然后不停地在别人伤口上撒盐?
2017年,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儿子离世时是这样,现在港区人大王敏刚的离开也是这样。生活中,到底是有多么不幸的人才会觊觎别人的幸福、期待他人的不幸?面对死亡,我们不是应该敬畏逝者、安慰生者吗?为什么李怡的文字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地方?请不要用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
在李怡的这篇文章中,摘抄了很多网民的语录。不知道摘抄来源是哪里,抑或是某些人的自我杜撰?最不明白的是,这样的恶言恶语有什么值得摘抄、借鉴的?网民,始终在这个世界很奇怪地存在着。什么时候我们的道德底线竟然要向网民看齐了?言论自由一直是香港值得骄傲的核心价值之一,请不要让你们的粗鲁与灰暗令言论自由过度触碰道德底线,再文明的社会都需要克制,香港也是一样。
以前,在书里看到:“我们要读书,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与流氓说话;我们要靠拳头,才能让流氓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听我们讲话。”似乎有些道理,面对不讲道理的人,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修养与非暴力的爆发,为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标杆,令这些言语上的流氓感知到道德的力量。
文中有一段有关于“好人”与“坏人”的讨论,敢问李怡先生,那么您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其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手法的不同。但是,不论是“好人”或是“坏人”,最主要是不能“害人”,哪怕是“害人之心”也不可以有。
香港是一个忙碌的城市,我们经常快步前行的同时忘记回头看看身后的人,也忘记给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一个微笑。在这个城市里,人们起早贪黑地忙碌着,经常忽略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人都是表面毫无征兆的亚健康状态。其实,比起亚健康,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精神健康与心理健康。不要让我们的心态缺失令香港失去了原有的样子。这里,应该是车水马龙又充满活力的;这里的人们,应该是热情向上又懂得关爱他人的;这,才是真正的香港。
作者:夏夕雨 专栏作家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