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非陷阱 东风至香港
2019-03-17 02:47:0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两会刚刚闭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粤港澳大湾区也成为备受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粤港澳大湾发展区规划纲要》对香港的定位举足轻重,绝非反对派所言的附庸。规划纲要显然将香港列为龙头,香港在四大核心城市名列首位,香港获得的地位之高也是无出其右,涵盖5个国际级枢纽、2个中心,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专业服务、科技创新等高增值领域都赋予了重要地位,绝非澳门、广州、深圳可比。
规划纲要的举措正是香港经济停滞困境的东风。近十来年间,香港维持着以金融、地产和专业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固步自封,贫富悬殊。与此同时,世界正在以美国为首的互联网浪潮而改变,大量如亚马逊等科创企业崛起。香港即使在全盛时期也没有催生出伟大的科创企业,TOM集团一度塑造了最大中文门户网站,最后沦为资金炒作主题,日薄西山,更遑论全球争霸。而今香港的土地成本之高,更是让港人怨声载道,置业都艰难,更不要说创业。
相反,深圳催生出了腾讯,成为了如今港人熟知的股王,广东省更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创产业。香港要形成新的经济支柱,就需要借助科创产业。幸而香港的高等教育优良,基础研究能力突出,尚有可恃。国家为此勾画出粤港澳合作平台,并提倡成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既借助了香港研究之利,又加强香港科研的动力。广东省的产业升级需要令香港的研究成果有了立足基础,化为与天下群雄一决高下的利器。
此外,规划纲要也针对港人所急提供机会:事业发展和置业。大湾区内的宜居宜游建设、海洋经济、加强职业资格互认等,让香港人获取更多事业机会,有社会流动的余地,消解贫富悬殊带来的民怨和问题。出于国家规划大湾区的用意和战略利益,职业资格互认并不必然导致行业规范和标准迁就内地制度,而是磨合出适应国际标准的制度规范。与此同时,广东省的房价较香港低,只要房屋供应向港人开放,将会疏解港人置业困难的问题。而生活水平在区内的宜居建设下,将会逐步提高到与香港看齐。
总括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香港经济停滞困境的东风,解决港人的事业和置业困难。故此,港人不应杯弓蛇影,相反应该认真思量如何捉住大湾区规划带来的机遇。
来源:文汇报 作者:谭敬达 中国软实力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