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霍启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港青是大机遇

2019-03-11 01:30: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文汇网报道,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10日上午8:45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政协委员就“新时代政协履职”回答记者提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指出,大湾区的建设对香港青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他强调,来自制度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打硬仗,没有什么是不能过去的。希望可以通过香港所有的政协委员带给年轻人,真的要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大湾区的故事,这是最基本的。他们有信心,才愿意去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以下为文字实录: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问霍启刚委员,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青年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谢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英东集团副总裁 霍启刚: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这里看到香港的记者,特别亲切。我觉得,今年的两会,尤其是香港的委员、广东的委员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大湾区的建设,来两会之前,大湾区规划纲要也刚刚公布。这里分享一下,那天韩正副总理接见我们香港代表团的时候提了一个数据,说大湾区的新闻出来以后,他们进行了大数据的收集,看了全球的报道回响,98.7%的报道都是正面看待大湾区建设的。我觉得这对大湾区来讲是个非常好的开头,也是对香港青年的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现在我们履行政协职责,要有数据的支撑,这里跟各位记者朋友分享一下,我也作了一些调研,看了一些报道,以下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我觉得有参考价值。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指数,是去年10月份公布的一个报告,有关香港年轻人的第一个问题,问一下年轻人,你听过大湾区吗?听过的、知道的有56%,其实比2017年上升了不少。你问他们是哪里听到的,主要的渠道是什么?是电视,政府的宣传、社交媒体等等。这说明一点,大家是知道大湾区的,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可能留在表面的层次。

第二个问题,香港年轻人对大湾区发展的理念觉得怎么样,大家认不认同这个大湾区的发展?认同和一般认同的高达83%,不认同的仅有12%。但是再细地往下看,显示出两个问题,一般认同的也到57%,说明其实认同感有待提升。更细一点,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年轻人,认同感越来越高,这可以说明,其实提升教育在以后大湾区的建设里面是可以起到非常高的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大湾区的发展会给香港年轻人带来机遇吗?也就是这位记者问的问题,一般是认同的,认同44%,一般认同42%,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这不光是我说,青年人也觉得给他们带来一些机遇。但是也反映了什么呢?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可以从政策、措施着手,增加香港年轻人大湾区的机遇,也是真正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最近的八条措施已经出来了,真的是出于民心,也真的是年轻人的需求。那天韩正副总理也透露,八条措施出来以后,接下来一年里面也有几十条会陆续出来,也是出自民心的要求。

第四个问题,我们特别要留意,大家对大湾区有信心,觉得有机遇,但是你会不会愿意在大湾区里面求学、居住、创业、就业呢?其实这个值得我们关注。求学、就业、创业、居住,愿意的暂时不太多,16%、23%、20%、21%的数字,不愿意的还是居多。这就说明一点,可能现在对于大湾区长期发展还是有顾虑的,反映我们在后面还有很多工作去做。当然,这是纲要和八条措施出来之前,现在可能会较高,但是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简单讲,他们都知道大湾区的发展,一般也是认同大湾区的,同意大湾区潜在的就业创业机会较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有发展的机遇,还有大湾区的成本比较低,市场空间比较广,一般是认同的。但是他们不想去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是他们对内地的环境不熟悉,他们缺少人脉网络,他们可能跟家人朋友分离得比较远,担心内地的生活不习惯等等。我觉得,这些不习惯还是来自不透彻的了解,所以围绕着今天这个主题,作为一个政协委员怎么履职好,其实看了这些数据以后,也启发不少。我一直在想,在未来的规划里面,大湾区的规划一直到2035年,还有很长的时间,那么怎么做好自己的本分,帮助建设大湾区的发展呢?这里我提三个主要的方向:

第一,建设才刚刚开始,我们不用着急,要把基本功做好,要把基础建设好。建立青年人对国家、对大湾区的信心,这个可以从香港开始做。去年我们遇到多少年少遇的挑战,来之前,很多委员都有个疑问,现在情况这么复杂,中国未来怎么走呢?我们的信心何来呢?其实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很多经济、民生,尤其是青年人发展的教育、培训等等创新策略,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信心,以后稳步发展,给未来带来希望。

第二,来自制度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打硬仗,没有什么是不能过去的。这两个消息,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香港所有的政协委员带给年轻人,真的要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大湾区的故事,这是最基本的。他们有信心,才愿意去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觉得,有危就有机,大湾区对他们来讲就是个机遇。韩正副总理多次强调,大湾区的规划是以人为本,尤其是先听了港澳人士尤其青年人的声音,以他们为中心。所以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是愿意为他们投资的。这给他们树立信心,也是我们回去要做的。

另外,要改变他们的心态,这个很重要,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这一点很重要,我这里再次强调,要跟他们说的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创新。其实中央用了很长时间谋划大湾区的建设,也是分了“两步走”,先听了香港、澳门年轻人的意见,凸显了中央对香港、澳门年轻人在大湾区规划里面的地位。前几天我们也听到中联办王志民主任说的一个观点,他说“主场色彩、主角地位十分明显”,这个我非常认同。我这里想分享一下,香港记者可能知道,香港去大湾区,我很不想以后用“北上”的词去形容大湾区,这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很远。你知道香港人经常开玩笑,深圳往北的都是北方,都是那样一个概念,我们必须改变这个概念,不是“北上”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家的扩大,一个家的延伸。可能以前是两居室的,现在买了一个叠层的别墅,家变大了,没有离开家,没有出门,就是房间多了而已,这个概念必须巩固。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尖沙咀坐公交到大埔,现在有高铁了,从尖沙咀去福田深圳就二十分钟,一个小时通过港珠澳大桥去到珠海了。所以哪来的北上?其实我们要跟他们强调“一小时生活圈”,要打破“过境、过关”这种心理的障碍和隔膜。前几个礼拜,我看到梁振英副主席组织的一个“快闪”青年活动,很有效,就是速来速去,去深圳看了然后就回去,让他们感觉到“一小时生活圈”绝对可以达到。

第三,真的要加深交流,而且要更精准、更高效地举办更多交流的活动。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每年经过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各项不同年龄的交流计划一共6万人次左右,当中实习生也有大概3800-4000左右的年轻人到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去交流。但是实话实说,这个也不能逃避,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我们看到这种交流活动有了瓶颈的状态,交流的方式可能不够创新,年轻人要想一些更吸引的环节。二是交流的效果可能不够量化,不够明显。三是单向的居多,就是香港去内地的比较多,双向的比较少。我们现在讲大湾区的建设,其实都是人才的流动,是双向的,不是光香港、澳门的青年人去内地,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四是这个交流实习还是暂时会集中于所谓的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居多,大湾区来讲,江门、肇庆、惠州等也是大湾区很关键的城市,香港年轻人了解还不深,我自己也觉得这是大湾区发展的挑战,不光是“+2”,九个城市里面也有不同的发展步伐,所以怎么让香港年轻人更整体的了解,这也是一个挑战。

韩正副总理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就是真的要主动去联系青年人,当他们是朋友,当他们是子女一般的看待。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真的要去了解他们每天生活的兴趣,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关心什么话题,怎么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需要,真的像朋友、子女去关心他们,交流也要用这种心态去做,更合青年人的兴趣,更帮助他们成长,不能为交流而交流。最后还是要获得感更实在一些。全国政协汪洋主席在报告中提到,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谢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