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力推湾区发展 惠及全港市民
2019-02-23 08:02:0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环球网消息:香港文汇报讯 (记者 朱朗文)粤港澳三地政府昨日在香港合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香港未来会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并以全力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和税务优惠等举措,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担当重要角色。她强调,香港的角色将由过去的"联系人"转向更加积极的"参与者",让全港市民都成为大湾区的"受惠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昨日在港举行。图为主礼嘉宾合影。 香港文汇报记者刘国权 摄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林郑月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中联办主任王志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念修,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外交部驻港特派员谢锋,中联办副主任杨健、仇鸿、陈冬、谭铁牛昨日出席宣讲会,与约800名来自相关中央部委及粤港澳各界的出席人士探讨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林郑月娥、林念修、马兴瑞和崔世安依次致辞。
国家发改委郭兰峰司长对纲要进行了具体解读。
未来六大重点工作 提升金融创科中心
林郑月娥在致辞时介绍了特区政府未来的六大重点工作: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优势范畴开拓发展空间;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充分用好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
在金融方面,她表示,香港的传统优势有助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高效流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可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特区政府会继续与粤澳政府保持紧密沟通,一同向中央争取落实推动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具体措施,促进区内金融发展。
在如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已经准备好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具体工作包括全力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增加大学科研经费和为企业研发开支提供税务优惠等。
推动青年创新创业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至于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将透过资助和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各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服务,并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信息、宣传及交流平台。
她坦言,大湾区发展这庞大工程需要企业、专业和市民参与,特区政府会宣传和推广大湾区的机遇,同时计划在今年粤港澳三方再次到海外携手推广大湾区。
宣讲会后,林郑月娥在礼宾府为中央部委、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代表举行午宴。
"一国两制"不变 "弱化同化"无据
■林郑月娥致辞。
对于反对派声言大湾区发展会削弱"一国两制",林郑月娥强调,中央领导多次重申建设大湾区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会导致『两制』界限模糊,也不会导致香港的单独关税地位『弱化』,更不会令香港被内地『同化』。"
林郑月娥昨日在宣讲会上表示,"『一国两制』既是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亦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
中央领导亦已多次重申,在推进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建设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事实胜于雄辩",三地政府在过去一年多以来为落实大湾区发展推出了多项措施,并没有丝毫抵触"一国两制"的原则。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促大湾区合作共赢
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本港举行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三地发展描绘亮丽蓝图,既作出清晰定位和分工,又列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方向目标。要落实这个宏大蓝图,三地政府和民间就要增强互相了解、加强双向沟通了解,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作为基本路径,在"一国两制"下寻求一体化发展模式,突破发展的樽颈,实现三地再次腾飞。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三地的法治、社会文化、经济及行政制度存在不少差异。毫无疑问,这些差异令大湾区有着世界上其他湾区没有的融合难题;但同时要看到,正因为三地有所差异而各具特长,就有条件互相取长补短,形成综合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念修在宣讲会上表示,当前三地自身发展和融合发展,面对不少挑战和问题,实施大湾区战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方案,让三地有更大回旋余地,解决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三地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要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包括香港在内的各个大湾区城市首先要增进相互了解,消除隔阂,主动对接,为突破目前的合作难题找到新思维、新出路。
例如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国际联系广泛,而大湾区各城市制造业蓬勃及市场庞大,两地的优势充分结合,就能达至互惠互利,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香港和湾区各城市进一步深入了解彼此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所需,找到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再比如,由于香港与内地存在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的差异,内地大湾区城市政府的决策更为宏观,落实更有效率,而香港的决策则更注重法治程序公平。因此,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本着相向而行、共同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香港和大湾区各城市需要易地而处,互相学习,共同提升。香港要努力探寻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之道,勇于革新既有管治模式和机制,令决策和落实更有效率;湾区9市则应努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虚心学习香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经验,增强湾区城市的软实力。
三地民众能否增进共同体意识,也是大湾区成功发展的关键之一。香港居民看规划纲要,最关心的无疑是自己在大湾区的待遇,包括十分在意两地的税务差异;特区政府一方面要尽力达成市民的期望,同时也要引导市民树立、增强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互惠互利的观念。规划纲要为港人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公务员、国企、中小学教师等职位向港人开放,港人在教育、住房、养老、交通等方面可享受内地居民的同等待遇。任何合作要成功,前提必须是平等互利。港人关心自己利益,可以理解,但落实过程中不能忽略大湾区民众的利益和感受。
特首林郑月娥在昨日的宣讲会表示,香港在建设大湾区的角色,须由联系人变成积极参与者;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也表明,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主动与港澳做好谋划落实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大的格局对接中央要求,同时广东将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三地同心协力,通过互相学习借鉴、打破制度阻碍,推动大湾区发展向前迈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并把大湾区合作形成的法治化、市场化机制向全国推广,这是大湾区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