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明日大屿"计划不得人心
2018-10-21 06:18: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香港回归21年以来,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长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摸索,如今终于看到一丝光明,就是特首林郑月娥的第二份施政报告拍板填海,提出"明日大屿"的计划。林郑说,若不推"明日大屿",将愧对下一代。
笔者相信,林郑班子能够顶住既得利益的阻挠及反对派的攻击,尽快将计划变为行动,设法提高效率,香港市民真的有新希望。"明日大屿"中香港第三个商业核心区露出雏形时,香港人必然会公认,这是一项"功在千秋、造福子孙"的计划。
"燃烧储备"是反对派攻击"明日大屿"的借口。对此,林郑月娥反驳:"无论计划要用5,000亿还是6,000亿,都是在一段很长时间,摊分十几年做。摊分十几年,每年不就是400亿、500亿。所以不要将数目合并,说成明日会用完储备、明日用完公务员长俸来吓市民。"
对于大规模填海将耗尽储备的说法,除了林郑月娥反驳,政府投入是分期分批,不会一下子投入之外,笔者还要强调两点,第一,填海造地的成本,低于收回农地、棕地等发展方式;新机场第三条跑道和东涌填海,每平方呎成本大约在500元至900元。这比在新界收地建屋,划算得多。
第二,不能只算投入,不算产出和收入。造地就是发展土地,造地本身就可增加GDP,就可增加财富。2017年,香港卖地年收1,800亿港元,史上最多。根据《财政预算案》的预测,2018/19年财政年度的地价收入将达1,210亿元,相信涌现"百亿地王"将近10幅。如果"明日大屿"计划填海所得的1,700公顷土地,拿出100公顷出来,吸引香港、内地以至全球的资金来竞投、发展,所得的库房收入将超过成本。
值得强调的是,填海有了新土地,政府的议价能力更高,与其他土地持有者谈合作就更有利。只要政府开始动手填海,就会给市场传出正面信息:未来土地供应充足,楼价自然会稳定。更重要的是,"明日大屿"计划为香港发展带来新动力。
多年来,香港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有钱都不知道如何使,将千多亿钱"派糖"了事。如今,有了"明日大屿"计划,未来就不止一个中环,而能创造多个中环。
"明日大屿"计划有利香港,有利市民,反对派硬要"砌词"反对,反映其越来越不得人心,也证明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