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加快填海增发展用地储备

2018-08-05 03:46: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承前所论,愚以为,既然港府”身家丰厚”,大可如特首林郑月娥所言,在可见将来,都不必太在意卖地收入的多寡,反映以减轻民众住屋负担为施政重中之重。在此思路下,未来推出的私楼地,无论多寡,大可悉数规定建”港人首置盘”,让新一代上车有望,避免国际游资与跨境投资者的冲击。

  而公帑补贴的资助性房屋,则以提供”居住权”为主,弱化让业主获利的功能。如此,既可避免以公帑助人投资的道德风险,亦可缓和资助在线下两端市民的矛盾。

  从绿置居、新居屋到首置盘,房协、房委会与市建局,究竟在林郑的房策布局中,将会担当何种角色?眼前只知将会有所变动,但方向未明。例如,房协、房委会同样兴建公屋,前者在财政上又果真如林郑所言,将由政府”一力承担”,甚或可免地价,那么,房协、房委会及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又有何不同?

  林郑如欲参考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狮城土地房屋政策之所以成功,八成人居于资助性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为香港两倍,都仅属其果。狮城组屋政策成功之因,其一,在于数十年来,政府大力收地,新加坡公有土地储备,比绝大多数先进经济体都多。在土地开发方面,新加坡由中央自上而下地规划。港人到当地旅游,在此花园城市所见的绿茵处处,基本上是可供政府随时建屋之地。其二,当然就是政府厉行”具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制度”﹙Leasehold﹚。

  反观香港,本地城市发展之怪,在于政府土地向来不多,在”小政府大市场”、”简单税制、量入为出”的传统下,土地从来是按需开发,没有长远储备的惯例与条件。事实上,今天九龙湾两岸与湾仔区、东区不少沿海地,都是百余年来,由渣甸、太古、周寿臣、利希慎等华洋商人移山填海而来,政府角色有限。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与更改用途的权力,又操诸行政部门以及由政府委任的城规会之手。由是形成港府无熟地、业权人无发展权的状况。显然,两任特首都意识到必须突破此死结,在”土地大辩论”完成前,林郑亦打了开口牌,与前任特首梁振英一样,倾向在维港以外填海。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亦明言,政府要建立土地储备,使之推动”公私合作”时,具有与发展商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林郑是否低估了填海对渔业、生态、居住环境、航运的影响,尚难定论,最起码,渔业界近日就表达了对填海的强烈不满。在相关会议上,也有渔民指出了重点--难以相信填海所得土地,可以用来解决基层住屋问题。

  事实上,1990年代以降,自回归前后至今,本港填海减少却非停顿,问题在于所得用地,十之八九都用在机场、西九、高铁,以及与之相连的高速公路之上,与1970、80年代,以填海地营建新市镇的发展模式,并非一回事。

  愚以为,香港应当填海,但一如既往,填海地应适当地用作商业发展之用。根据新加坡的经验,港府可拿出政治勇气,统整、归纳新界乡郊土地业权,这比填海更能建立土地储备。以此基础,与发展商作”公私合营”,协同发展效应会更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