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填海增发展用地储备
2018-08-05 03:46: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承前所论,愚以为,既然港府”身家丰厚”,大可如特首林郑月娥所言,在可见将来,都不必太在意卖地收入的多寡,反映以减轻民众住屋负担为施政重中之重。在此思路下,未来推出的私楼地,无论多寡,大可悉数规定建”港人首置盘”,让新一代上车有望,避免国际游资与跨境投资者的冲击。
而公帑补贴的资助性房屋,则以提供”居住权”为主,弱化让业主获利的功能。如此,既可避免以公帑助人投资的道德风险,亦可缓和资助在线下两端市民的矛盾。
从绿置居、新居屋到首置盘,房协、房委会与市建局,究竟在林郑的房策布局中,将会担当何种角色?眼前只知将会有所变动,但方向未明。例如,房协、房委会同样兴建公屋,前者在财政上又果真如林郑所言,将由政府”一力承担”,甚或可免地价,那么,房协、房委会及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又有何不同?
林郑如欲参考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狮城土地房屋政策之所以成功,八成人居于资助性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为香港两倍,都仅属其果。狮城组屋政策成功之因,其一,在于数十年来,政府大力收地,新加坡公有土地储备,比绝大多数先进经济体都多。在土地开发方面,新加坡由中央自上而下地规划。港人到当地旅游,在此花园城市所见的绿茵处处,基本上是可供政府随时建屋之地。其二,当然就是政府厉行”具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制度”﹙Leasehold﹚。
反观香港,本地城市发展之怪,在于政府土地向来不多,在”小政府大市场”、”简单税制、量入为出”的传统下,土地从来是按需开发,没有长远储备的惯例与条件。事实上,今天九龙湾两岸与湾仔区、东区不少沿海地,都是百余年来,由渣甸、太古、周寿臣、利希慎等华洋商人移山填海而来,政府角色有限。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与更改用途的权力,又操诸行政部门以及由政府委任的城规会之手。由是形成港府无熟地、业权人无发展权的状况。显然,两任特首都意识到必须突破此死结,在”土地大辩论”完成前,林郑亦打了开口牌,与前任特首梁振英一样,倾向在维港以外填海。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亦明言,政府要建立土地储备,使之推动”公私合作”时,具有与发展商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林郑是否低估了填海对渔业、生态、居住环境、航运的影响,尚难定论,最起码,渔业界近日就表达了对填海的强烈不满。在相关会议上,也有渔民指出了重点--难以相信填海所得土地,可以用来解决基层住屋问题。
事实上,1990年代以降,自回归前后至今,本港填海减少却非停顿,问题在于所得用地,十之八九都用在机场、西九、高铁,以及与之相连的高速公路之上,与1970、80年代,以填海地营建新市镇的发展模式,并非一回事。
愚以为,香港应当填海,但一如既往,填海地应适当地用作商业发展之用。根据新加坡的经验,港府可拿出政治勇气,统整、归纳新界乡郊土地业权,这比填海更能建立土地储备。以此基础,与发展商作”公私合营”,协同发展效应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