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大湾区可对接“一带一路” 港应积极参与
2018-07-26 22:00:1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大公文汇全媒体报道, “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今日(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署理局长陈帅夫等十多位两地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做精彩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智库及新闻媒体的100多名代表参加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可进行战略对接,香港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互补优势,具备较好的战略对接条件。其中,科技创新合作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粤港澳三地可利用各自优势,整合人才资本、产业配套等方面优势,共同建设对接“一带一路”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行业技术的制高点,加快形成产业合作新亮点,并继续扩大医疗服务、科技金融、高等教育等领域合作。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香港可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构筑层次高、能力强、环境优、机制活的发展平台,辐射带动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发展。同时,香港也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蔡昉:大湾区将成“带路”示范区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四十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改革开放发展不仅早就有了成果,更昭示了未来方向,要将中国的成果讲清楚,未来中国经验,要上升为中国智慧,认识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 (林良坚摄)
蔡昉解释,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来源于过去的人口红利,其中有近三十年,即1980年到2010年,15到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15岁以下,60岁以上的依赖性人口,则以每年0.2%的速度减少,有利于经济增长。
此外,由于中国过去四十年,因为负担人口少,在高储蓄率和高回报率带来了资本积累,加上劳动力无限供给,而人力资本则通过增量改善,生产率则在资源重新配置下上升,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不过,近年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未富先老的情况,中国经济仍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老龄化程度已经开始提高,而且预期老龄化问题会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依赖人口则增加,人口红利的正面影响变为负面影响,投资回报率开始下降。
随着人口红利加速减少,供给侧因素致潜在增长率从实际增长率下降,中国需要转向生产率提高驱动经济增长,即由人口红利变为改革红利。
因此,蔡昉指出,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下,未来工业会向“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需要加强以配合发展。而大湾区也会在这种模式下强强合作,成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陈帅夫:港府将多举措提升大湾区全球竞争力
署理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陈帅夫作主题演讲,题为“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角色”。
署理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陈帅夫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林良坚摄
陈帅夫指,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为本港带来机遇,有深入影响。当中,大湾区具备一流湾区条件,湾区城市各有不同优势,而香港既是国家的一部分,亦拥有自己的制度,跨境交通逐步完善,便利人员及货物流通。再者,香港各界有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若能发挥所长,助力“引进来、走出去”,可以提升湾区的全球竞争力。
他指,特区政府将有多项重点工作,包括便利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与内地城市互补不足、发展再工业化,透过政策创新,加强各地互联互通等。负责协调工作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亦即将成立。他又表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已先后公布两批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同等待遇措施的出台“不会停下来”。
黄群慧: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全球科创中心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第二部分,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对接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一个定位,就是对接“一带一路”的全球科创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
黄群慧解释,在新工业革命下,中国其实亟需要推动一个全球科创中心。他以近期中美贸易战为例,认为中国其实正与美国争夺创新地位。他解释,虽然中国的经济过去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美国的70%,可是“经济只是总量大,但不强,尤其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很多只是中低端和无效供给,更有大量殭尸企业,使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中国亟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全球科创中心”,黄群慧说。
黄群慧认为,大湾区具备了设立科技创新中心的初始条件,无论人口、GDP、面积、机场港口吞吐量等,都足以与国际上的其他湾区比较,具备了足够条件。大湾区目前产业以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也为未来大湾区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近年大湾区创新能力也在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升,基础条件已经配备,如近年深圳,甚至整个大湾区发明专利数量很多,显示强劲的科研能力,但黄群慧也指出,这些专利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因此未来亟需要高科技创新。而香港高等院校众多,且院校世界排名很高,将有知识创新发展优势。
黄群慧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且服务水平甚高,本来可以在创新上大有所为,但可惜科技创新投入不高,研发支出占GDP只有0.74%,远低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而且科技产业和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能力。所以,香港未来可以与大湾区优势互补,突破两个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制度束缚。这样大湾区就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母工厂集中区。
陈甬军:合作共赢机制 推动“一带一路”发展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赵建强报道:对于近年国际上有不少声音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政治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甬军则反驳,“一带一路”其实是建立起一个合作共赢的机制。
陈甬军解释,中国部分产业生产过剩,如水泥、钢铁等,需要将这些过剩产能出口,而中国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强大的建造能力,如港珠澳大桥、高铁建设等,都反映了中国基础设施的建造和建筑能力,加上外汇储备甚多,有足够的资本作出投资。而相对来说,“一带一路”不少国家基建落后,产能不足,加上缺乏资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可以配对这些国家,可以帮助这些“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建设发展,推动他们的经济发展。
陈甬军举例,在不少“一带一路”项目上,都是由中国投资建设基建项目,用这些新建设的基建项目收益来偿还贷款,如码头、公路等可以用运营收入来还款。而一些没有直接收入的设施,如学校、医院等,则帮助了这些国家整体发展,经济增长带来税收增加,也使这些国家有能力偿还贷款,中国则可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
因此,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已发展的欧洲国家,都可以透过这个共同投资模式,合作共赢,又称日、韩等国都有兴趣加入投资,赚取回报。未来此模式也可以推广至同样缺乏基建的非洲国家,相信也可以吸引欧洲,甚至美国资金投资。
陈甬军以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发电站为例,指该发电站不仅解决了巴基斯坦缺点问题,也改善了巴基斯坦的基建,而收益可用于回款,在三十年后将移交巴基斯坦,可见共赢发展模式可推动一带一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