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房屋这个困扰本港的深层次矛盾,必须解决”地从何来”的关键问题。本港长远发展需要至少1,200公顷土地,显然不可能靠一招就能解决。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土地大辩论”,目的就是要找到多项市民普遍接受的途径,增加土地供应满足建屋的需求,让市民安居乐业。重建旧屋邨无疑是增加供应的方式之一,但重建旧屋邨可增加的数量有限,而且重建旧屋邨本身也需要土地置换。因此,还是需要大规模开发新土地以增加供应。
虽然,本港社会都知道开发土地具迫切性、重要性,但实际操作却意见纷纭、阻力重重。特区政府将土地房屋问题视为施政的重中之重,但特首林郑月娥日前也不讳言,恐怕5年任期内难以找到足够建屋的土地。这反映如何开发土地,亟需社会面对现实、争取共识,才能找到持续的解决方法,否则举办再多再久的”土地大辩论”,也只能议而不决,令问题积重难返。
林郑月娥表示,”填海并非唯一方案”,”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值得深思”,尽管填海、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难免会受到不同持份者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比较快速、可大规模增加土地供应的有效办法。
本港以岛屿和半岛为主,百年来主要依靠填海工程供应土地,目前在填海土地上容纳了近30%的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铜锣湾、湾仔、中环、政府总部、港澳码头,乃至于东西九龙新界的新市镇,荃湾、观塘、沙田等都有大量土地是靠填海造地发展出来的,足以证明填海工程对本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不可替代作用。外界经常把香港和新加坡的发展作比较,而新加坡就是靠填海造地,解决土地不足和住屋不够的问题。目前香港只有6%土地面积来自填海,而新加坡有两成,相比之下,香港填海造地的比率极低。
另外,本港发展土地只占全港土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的24%,其余7成土地属于绿化地或郊野公园用地。有专家估算,只要将1%绿化地或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生态保育价值不高的土地释放出来,足以解决100万人居住的问题。
本港楼价贵绝全球,港人要不吃不喝20年才能置业,普通市民捱贵租、住劏房日益普遍,公屋轮候时间有增无减,解决这些问题,尽快增加土地供应才是”王道”。市民希望”土地大辩论”尽快为解决增加土地供应寻求答案,只要有利增加供应的办法都可理性讨论。填海、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本来就是选项之一,社会应从满足市民居住的最基本需求、从香港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