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高效交通调查:立体交通网络串起多样出行选择

2018-04-27 16:50:25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立体交通网络串起多样出行选择——香港高效交通调查之二

艾森网香港4月26日电 题:立体交通网络串起多样出行选择——香港高效交通调查之二

新华社记者 郜婕

香港土地有限、交通繁忙,每公里道路车辆数目已渐增至接近350辆,但增辟道路却因土地所限日益困难,因而高效利用有限空间成为实现高效交通的必然选择。

 
 

 

香港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化”特点,充分利用地面、地下、水上及空中的空间,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地面:“微循环”+立体路网

说起香港的道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窄”。的确,香港双向数车道的大道不多,更多的是宽度仅够两辆车并排的小路。尤其是在更为拥挤的港岛上,不少狭窄道路随地势弯曲起伏,复杂交错。

即便这样,香港很少出现车辆在路上“堵死”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与单行线的广泛运用有关。单行线的实施,避免了双向车流交会可能造成的堵塞,确保车流保持行进,被称为道路交通的“微循环”,已为内地不少城市借鉴。

在尖沙咀弥敦道、湾仔轩尼诗道等繁忙的主干道附近都有不少单行线,即便在主干道拥堵的时段也能为车辆提供穿行或绕行的路径,交通忙而不乱,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在一些特别繁忙的路段,地面空间难以满足车辆通行的需求,香港道路规划设计者选择“向上借空间”,以高架路或立交桥分流车辆。据特区政府路政署统计,香港现有行车天桥及桥梁超过1300座。

在利用空中空间方面,除了行车天桥,香港发达的人行天桥系统更具特色。之所以称之为“系统”,是因为香港不少人行天桥不是零星分布,而是相互联通,在数个街区范围内实现“人车分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港岛中区的天桥系统。在这被称为“香港心脏”的繁华闹市,一座长约1公里的天桥自西向东贯通上环和中环,加上数十座南北向的旁支和东西向的延伸串联起周边20多座建筑,使行人“脚不沾地”就能到达各大银行、政府机构、商场、餐厅、地铁站、停车场和景点。

据路政署统计,该署负责维护的公共人行天桥共有近800座。人行天桥避免行人与车辆交会,既确保行人安全和便捷,又有助于在繁忙闹市提高行车效率。

地下:便捷铁路担当公交骨干

香港目前共有11条铁路线路,相当一部分在地下运行。据运输署截至2017年11月的最新统计,香港铁路每天客运量超过500万人次,相当于这座城市每天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40%以上。

特区政府2017年发布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报告指出,铁路因其载客量大、安全可靠、快捷环保等优点,长期被作为香港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特区政府公共交通政策的大方向之一就是充分运用铁路。

查看香港地铁线路图可以发现,不少地铁线路连续重合两站甚至更多,如港岛线和荃湾线在中环和金钟两站重合。这样的线路设计看似“浪费”,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同台换乘。

搭乘地铁亲身体验就会发现,乘客只要根据需要换乘的方向选择正确的车站下车,走几步到站台对面就可换乘另一线路。这种站台对面换乘的形式,免除乘客上下楼的麻烦,更缩短人流在站内的停留时间,兼顾搭乘体验和客运效率。

多种交通工具紧密接驳

除了各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便利,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之间也接驳紧密。不少客流量集中的地铁站外都设有公共交通交汇处,供地铁乘客转乘巴士、小巴、的士等其他交通工具。

渡轮码头附近也设有公共交通交汇处,乘客下了船通常走几十米就可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据统计,香港目前共有约290个公共交通交汇处,遍布不同地区。

为鼓励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特区政府支持在部分地铁站附近增设提供泊车转乘服务的停车场,以优惠的停车费吸引私家车主泊车后转乘地铁,有助减少上路的私家车数量。

据介绍,目前香港共设有12个这样的停车场,总共提供近4000个车位。

可以看出,香港在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更把不同交通形式紧密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正如《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报告中所介绍,香港按各公共交通服务的效率及功能确定其不同的角色定位:铁路为骨干,巴士和轻铁为主要载客工具并提供接驳铁路服务,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则担当辅助角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