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港媒:反对派炒作修订历史词汇意欲何为?

2018-04-26 21:17:43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 发布者:isen点击量:

教育局课本评审小组较早前审查本港高中历史教科书时,形容“中国坚持收回香港主权”等字眼“措辞不恰当”,惹来反对派的强烈反弹,“香港众志”、教协以及反对派喉舌随即大做文章,指“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等说法并无问题,有关修订是别有用心,他们更将矛头指向教育局。

图抢夺历史名词诠释权

本来,就着历史教科书的一些不准确用语作出修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教科书用语理应严谨、权威,现在不是改变教科书内容,只是就一些字词作出修正,何以反对派却反应激烈,甚至上纲上线,企图挑起一场教科书风波?说穿了,这其实是有关政治及历史的诠释之争,反对派多年来故意散播一些不准确、有误导性的政治词汇,多年来习非成是,现在政府要“执正来做”,自然引发其不满,更担心其长期垄断、带有误导性的政治诠释被打破,令其失去政治的话语权,这才是他们挑起这场教科书争议的真正原因。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回应有关争议时表示,教科书用字更精准一些,是无可厚非。她并以“中国收回香港主权”这句为例,指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亦认为此说法不准确,因为中国从来无将香港主权交给第三者。她认为争议原于大家是过分敏感、过分解读,希望不要戴有色眼镜的态度看这个问题。

确实,基本法序言已清楚指出:“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国家决定,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序言的列明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不是“收回香港主权”,整部基本法亦没有“收回香港主权”的字眼。基本法作为宪制性文件,其有关香港回归的表述自然是最权威,也是最标准。教科书理所当然要根据基本法,难道要跟随反对派报章的社评?

从历史事实论,所谓“收回主权”,意思是香港的主权被“夺去”,才会有“收回”。但中国政府从来不承认满清政府所签订的三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不但是因为有关条约是满清政府所签,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更重要是有关条约是在外国的武力胁迫下签署,属于不平等条约,所以中国政府从来不承认这三条条约,亦不承认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为此更要求联合国将香港和澳门在殖民地名单中剔除。

既然中国不承认这三条条约,即香港主权一直在中国手上,在这个立场上,自然是采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而非“收回主权”。“收回香港主权”的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肯定是不准确,既然有基本法作权威参考,修正有关用词有何问题?

少数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至于反对派报章以及一些反对派人士指,邓小平当年提过“收回香港”作为支持“收回香港主权”的佐证,更是偷换概念。邓小平是指“收回香港”,但不是说“收回香港主权”。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收回香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收回香港主权”却是明确指中国收回失去的主权,就有原则性错误,等于是承认香港被“割让”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丧失了,邓小平根本没有说过。反对派之流水平低劣,连历史事实也搞错,以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实际是自暴其丑贻笑大方。

这次教育局修正一些不准确的表述,并没有问题,也是履行权责的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反对派对此反应激烈,当中部分人可能是由于对香港历史的不了解,或者受到多年来习非成是的说法所影响。但有少数人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道一些说法不准确,甚至带有事实上的错误,但依然不断散播,误导市民,令市民潜移默化之下接受了这些人的一套,所以对于教育局的修正大力反对。

对于一些政治词汇必须十分严谨,原因是在这些词汇背后往往反映了对历史和政治的诠释。一些人多年来一直强调所谓“收回香港主权”的说法,并非因为他们不了解当中的历史、不了解基本法的提法,而是他们希望藉着“收回香港主权”的表述,将香港定位为英国的前“殖民地”、英国曾经拥有香港的主权,这样香港将来也可以仿效其他“殖民地”,走上包括“独立建国”的路。但如果中国从未丧失香港主权,他们的图谋在政治话语上就站不住脚。

另外,还有一些习非成是的词汇,例如指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在行文上故意将香港与中国并列等,这些说法的背后含义、目的都是要淡化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的事实。

在这些误导性的政治诠释下,令回归以来香港社会出现严重的“重‘两制’轻‘一国’”问题,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得不到彰显,引发出各种政治风波和争议,其中一个根源正是受到这些错误词汇习非成是的影响。因此,修正不准确用语,一方面是要确保历史教科书更加严谨、统一、权威,更重要是纠正一些错误的说法和观念。反对派反应激烈,原因正在于此。

文|方靖之(资深评论员)

来源:大公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