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责组倡公帑拓基建交通 鼓励私人发展商勾地
香港《文汇报》报道,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本月底将就18个土地供应选项进行公众咨询。小组主席黄远辉提出,选项中包括以“新公私营合作模式”增加土地来源,建议用公帑设立交通基建,提供诱因予私人发展商改划土地,但要确保取回等值的包括“首置盘”的公营房屋,以达至双赢。有商界人士表示,商会过去亦曾提出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农地,认为可以缩短开发时间,同时可增加公屋供应。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经过半年共13次会议讨论后,拟定出18个土地供应选项,初步暂定于4月26日至9月25日展开为期五个月的公众咨询。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昨日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土地选项中包括以“新公私营合作模式”善用发展商手上的农地储备,建议可用公帑设立交通基建,提供诱因予私人发展商改划土地。
黄远辉表示,以往发展商想在农地兴建住宅,往往因为没有交通基建而无法改划,如用公帑兴建基建,可以令发展商获城规会批准,改划手上的农地储备。
政府取回与基建等值公营房屋
黄远辉估计,现时私人发展商手上农地储备不少于1,000公顷,具一定土地潜力,但明白到社会上必然仍有官商勾结的疑虑,若要推行有关建议,须成立一个独立机制解决社会的疑虑。
同时,他建议要确保取回等值的公营房屋,包括首置上车盘、居屋、“绿置居”或出租公屋,以达至双赢,数量多少则由独立于政府以外的机制处理,而且发展商要补足地价。而交通基建设施亦不会只惠及一个地盘。
黄远辉续说,香港今天的房屋困局源于过去一段时间没有开拓土地,如不希望重复今天局面,应思考是否为下一代筹谋土地供应,若以未来30年需要作估算,香港现时土地短缺最少达1,200公顷。
他强调没有单一选项可解决所有问题,希望小组可整理每个选项的利弊,技术挑战如何克服、土地潜力以及土地何时能供应等。
他又提到,现时城规会只完成约110个更改土地用途的申请,期望在完成全数共220个申请后,可提供30万个单位,以应付现时需求。
商界指新构思有助缓解土地荒
地产建设商会执委会主席梁志坚表示,商会过去曾提出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农地,认为可以令发展商缩短开发时间,同时可增加公营房屋供应。他指现时有不少地产商发展农地,但需时可长达十多年,若由政府作公私营合作开发,可大规模发展农地储备,短期解决土地荒,提供价钱较便宜的单位,让市民尽快上楼,而补地价的收入可用作兴建基建。
不过,有团体担心黄远辉的建议会为公众咨询定下前设。环保团体绿色和平昨日发表声明,称社会上对土地供应选项的资料仍未有足够掌握,政府应主动提出有关咨询的内容,鼓励市民提交意见,而非于大辩论前作出建议,质疑黄远辉的建议是变相为地产商“抬轿”,“发展市民无法负担的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