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新阶段 香港发展三大问题
2018-03-29 15:41:33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标志着中国从宪法(修订后)到国家领导机构新人事安排,以及执政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相应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也进入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新阶段——香港社会各界开始普遍接受“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反映在“两会”期间香港进行现届立法会四个议席补选结果上。
反对派政治团体企图掩盖这一点,把他们在今次的补选失利归咎于有人竞选策略不当和地区工作不够。但是“纸包不住火”,若干亲反对派学者不得不承认,反对派在今次会补选失利有两大因素,一是他们丧失了中产阶级和基层支持者的联盟;二是他们未能向传统支持者和中间群众提供关于香港出路的具说服力的愿景。
爱国爱港阵营的主动角色
问题是反对派有无能力克服这两大因素?反对派政治团体不是没有认识到既争取中产阶级又争取基层的重要性,君不见他们既大力鼓吹传统核心价值又主张民粹主义。关键在于反对派没有能力解决香港向何处去问题。
香港向何处去,不是由反对派的政治立场和主观愿望来决定的。新世纪全球格局巨变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规定了香港必须也只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也规定了反对派或者转变政治立场、放弃不切现实的主观愿望,或者被时代潮流淘汰。这是“一国两制”新阶段香港政治第一个大问题。
与此相关联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爱国爱港阵营,尤其中坚力量能否向香港居民提供香港向何处去的思想指引。
立法会和区议会竞选是两大对立政治阵营比拼谁有力量争取香港选民(居民)支持,积极的态度是把自己做强做大,而不是指望对手更弱甚至犯策略性错误。爱国爱港政治团体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时曾相继发表各自关于香港向何处去的宣言,今天应当回头去审视是否跟上了香港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代潮流。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要充分发挥香港所长以满足国家所需,也要逐步而积极地争取国家对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一视同仁。爱国爱港政治团体应当在这两方面都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把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落到实处。香港愈来愈多居民既能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得到职业的拓展,又能分享由此而来的利益,爱国爱港阵营在香港社会的基础自然会得到扩展。
中间群众是两大对立政治阵营必争之地。在今次立法会补选中,一位以独立人士面目参选而获得可观选票者提出“比建制更务实,比‘泛民’更拼搏”的竞选口号。耐人寻味的是,此人为什么不提出“比‘泛民”更务实,比建制更拼搏”的口号呢?在此人及其支持者心目中,建制派在哪些地方不够“贴地”?
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努力解决香港居民眼前面对的各种问题,又引导他们关注香港中长期发展;既给群众送去实实在在的利益,又点亮他们心中的火焰,这是爱国爱港阵营尤其中坚力量必须达至的议政参政的境界。
特区政府担负着带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任,是“一国两制”新阶段把维护中央对特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一国两制”新阶段香港政治第三个大问题是政府如何积极作为。
推动反对派转变政治立场
政府应当既推动反对派政治团体转变政治立场、放弃不切现实的主观愿望,也支持爱国爱港阵营发展壮大。
对于反对派,必须坚持“一国两制”原则,坚决遏制“本土自决”和“港独”。现届政府把原拟今年下半年推出关于《国歌法》本地立法工作,提前于上半年展开,是政治上有担当的表现。有关决定在3月11日立法会补选前宣告,是政治上有自信的表现。
在今次立法会补选中,多位从上届政府退任的问责官员主动为爱国爱港候选人站台拉票,是特区政府新气象。主要官员政治问责制向行政长官负责,也向中央负责。他们在任内争取爱国爱港阵营支持,离任后支持爱国爱港阵营,是他们政治选择的应有之义。
“政治中立”原则本身不是中立的,而是服从特定歷史社会条件。港英时期公务员政治中立原则建基于香港效忠伦敦。今天,香港已回归祖国,忠于国家应当是“一国两制”新阶段特区公务员政治中立的前提和基础。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所规定的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香港特别行政区作出的法律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亦即是说,“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区”是既效忠国家也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特区谈论政治中立,谈论法律不受政治干预等,都必须以此为前提和基础。
文:周八骏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