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1日香港举行的立法会补选中,一般舆论都认为,爱国爱港的建制派大胜,反对派则大败。理由是建制派抢到了两席,分别是九龙西的郑泳舜和功能界别的谢伟铨,战果超出了预期。反对派也承认,万万想不到在地区直选一对一的力拚中输给了建制派。至于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则意见纷纭。笔者认为,要真正弄清这次香港补选输赢的缘由,还要站得高一些,要看到国内外大气候对于香港小气候的影响,要看到中国经济快车继续加速前行,中国崛起的势头无可阻挡,”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上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也得到世界人民的赞许。这个大气候,不可避免对香港选民产生直接间接、有形无形以至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香港政治格局悄然变化。
认为这次补选结果是建制派大胜,的确不为过。第一,建制派历史上首次在地区直选中单对单打赢对手。第二,得票比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六比四格局”。不但九龙西建制派多于反对派,而香港岛两派得票几乎是五五比,反对派只多些微票数。第三,最为重要的是,姚松炎违法宣誓丧失议员资格,仍然试图通过”空降”九龙西补选,等于变相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基本法第104条的解释,尽管姚被选举主任允许参加补选,而选民用选票再次DQ了他。第四,这次补选的本身进一步确立遵守基本法的权威性。补选本身就是因违反基本法的宣誓遭DQ而发生,而选举过程中一些主张”港独”、”自决”言行的人士如周庭继续被DQ,一些曾有”烧基本法”行动的人士也极力掩饰自己。可以说,这次补选划出明确的反”港独”红线。
反对派落败五原因
那么,反对派是如何总结落败的原因呢?根据报道,有认为死因一:投票率低,本身对反对派较为不利。不过,低投票率同样对建制派都有影响,邓家彪只保住了2016年换届时原有票数的76.9%,而陈家佩则保住了86.3%,只是郑泳舜却不跌反升,比原来还多4.1%。事实上,这次选战被一些反对派名嘴形容为”民主派的生死战”。这倒令人思考,这样的生死战为何还动员不到支持者?有认为死因二:反对派初选的”Plan B”问题风波引致民协成员不满,助选时出工不出力。但是,民协和冯检基事后都举出实例反驳这种说法。而各票站调查,也发现姚松炎的得票全线下跌,并非只跌民协的”地盘”。最后,姚松炎也公开承认民协有帮他。
死因三:高估姚松炎知名度。有分析指,姚只集中做网上和社交媒体以及一些”型格”宣传,如踩单车巡游拉票、用毛笔字写白布横额、纸皮写选举单张等招数,企图重复其”军师”朱凯廸在新界西的成功模式,但却没有做好传统的选举工程如摆街站、”洗楼”、落屋邨、握手等,甚至竞选海报也出得少且迟。选举工程因而被批评相当”离地”,以为网上反应好,选情就可以大定,但其实却一直接触不到基层以及公公婆婆,更打不进相关小区和票仓。但反过来问,姚松炎就算天天”落区”, “洗楼”,就能增加自己的”政治美感”?恐怕这些总结也是笑话。
死因四:地区工作不扎实。姚松炎空降九龙西,从来没有地区工作,偏偏该地区房屋问题严重,还有大量长者人口,他们都不认识姚某人,如何投票给他呢?反而,郑泳舜长期扎根九龙西,由2007年就担任区议员至今,战胜姚松炎靠的是扎扎实实地为街坊服务。
死因五,DQ牌失效。反对派在这次选战动员中大打DQ牌,以”反DQ”或”向DQ说不”来呼吁选民投票,甚至指是次”反DQ选举”是要”守住民主阵地”,但事实这并没有催化反对派的支持者。相反,有反对派竞选团队承认,很多选民认为DQ”无问题”。他们还提出,要提前思考,在刘小丽席位再补选时到底是否还应该打DQ牌?
香港必然跟随国家变化
笔者认为,反对派的技术性总结,并没有或者是不敢触及为何支持者下降这个致命的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反对派的支持者下降,中间派选民倒向建制派,而建制派阵营一天天壮大,其实都要从香港的小气候和国内外的大气候去观察。反对派以拉布阻挠政府施政来达到反回归、搞”独立”、反中央以至反中共的目的,越来越遭到市民的唾弃。而这次全国两会国家宪法的修改更加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票当选也证明共产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尽管国际上还有某些反华人士企图拖慢中国崛起的步伐,但是,香港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香港的政治格局也必然跟随国家发展脚步而变化,站在对立面上是没有前途的。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斯路 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