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关注和看待全国“两会”?

2018-03-03 12:45:19 信息来源:大公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今天下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每年三月,各地、也包括港澳两个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齐聚北京,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共商国是。“两会”涉及到经济、民生、改革等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联繫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因而成为内地各大媒体的头条内容。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些年来,中国“两会”也成为国外媒体追逐的热点,每年三月,中国即进入“两会”时刻。

今年全国“两会”又有所不同。由于涉及到换届、修订宪法、机构改革等重大议题,不仅有“年度议题”、还有“换届议题”、“改革议题”,内容丰富,焦点颇多,热度更高。那么,香港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关注和看待全国“两会”?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三个角度观察。

  透过“新阵容”,看“中国式民主”

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980名,新代表超过2200名,佔代表总数近75%;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共有2158人,过半也都是“新面孔”。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新阵容”。

不妨先分析一下“新阵容”的人员构成。先看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代表的“新阵容”里,少数民族代表佔14.70%,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妇女代表佔24.90%;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佔15.70%;专业技术人员代表佔20.57%;党政领导干部代表佔33.93%。再看政协委员:在2158名委员中,中共委员佔39.8%,非中共委员1299名,佔60.2%。56个民族都有人选进入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5名。

人大代表构成的特点是“纵向到底”,从村、乡镇、县区,到地市州、省、中央,各个层级都有一定数额的代表。政协委员构成特点是“横向到边”,全国政协共有34个界别,覆盖了几乎所有群体。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香港人口仅佔全国0.5%左右,港区全国人大代表36名,佔1.2%;港区全国政协委员200多名,佔比高达10%。这说明中央更加重视香港、重视香港的民意,而在“一国两制”体制下,港人更多通过“协商民主”方式参与国家事务。

也许有人会认为,人大代表中“党政干部”、政协委员里“中共委员”的群体佔比太高,得出“民主成分不浓”的结论。其实,这样比例是有道理的。全国人代会重点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年度财政预算等,中央的政策是否“接地气”、有实效?作为政策的落实者,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最有发言权,如果这个群体不够大,就难以发现中央政府施政的成败得失。同理,中共作为执政党,各个领域的重要岗位都有中共党员任职,他们掌握的基层情况更多、更准确、更鲜明。

  透过政府工作报告,看经济转型发力点

“中国式民主”不同于西方,西方偏重于选举,而中国採取的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的方式。人大体现“选举民主”,政协体现“协商民主”。同时,为了防止民主带来的“议而不决”的低效率,中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先民主,后集中;大民主,小集中。平常时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干啥干啥,“两会”期间,集中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要事。“中国式民主”的好处是:既能充分收集民意,又能提高决策效率。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最大的热点。今年的这份报告更受关注,因为适逢换届之年,报告不仅要回顾总结过去一年、还要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除此以外,国人都关注这份报告里“今年怎么干?”的内容。

首先,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是多少?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9%,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在“L”形底部长期运行的悲观论调可以休矣,中国经济走向是“U”形、而非“L”形,今年增长预期应该比去年高。那么,中央政府会做出如何预期?很多人在翘首以待。这个数据的背后联繫着投资、出口、消费、就业等等,加之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也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不仅国人关注这个数据,世界也会关注。尽管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有个“定性”安排,但人们更期待政府工作报告做出“定量”预期。

其次,中央政府今年释放哪些“辣招”推动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搞了两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槓桿、降成本、补短板,总体效果不错。去年,中央提出从“速度中国”向“质量中国”转型,之后又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年还提出了三大攻坚:脱贫、环保、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中央政府今年在经济领域会有哪些“辣招”?此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表明:“一些措施可能超出国际社会预期”。这些“可能超出国际社会预期”的“辣招”,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香港将产生哪些影响?也很值得香港社会关注。

  透过监察委成为国家机构,看改革力度

修宪,无疑是本届“两会”的一大重点。现行的中国宪法被称为“82宪法”,是1982年制定实施的。其间经过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十四年间,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宪法做适当修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一公布,马上得到全国民众的肯定和支持,也引起了包括港澳传媒在内的世界媒体的广泛重视。

修宪最值得关注的是:监察委成为国家机构。中共中央公布的21条修宪建议中,涉及“监察”的有11条之多。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专门增加“监察委员会”一节,第三条第三款中,“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建议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中,建议增加“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一项,第六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中,也建议增加“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如果上述建议获得全国人代会通过,意味着国家监察委员会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平起平坐”,“一府两院”变为“一府两院一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国家体制的首次重大变革,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也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中“深”的内涵,这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重新搭建“四樑八柱”。

监察委成为国家机构,将对中国反腐败带来哪些深刻影响?中国能不能在体制内实现“自我净化”?能不能把所有公权都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彻底改善政治生态?这些都值得香港社会持续关注。

分享到: